国内统一刊号:CN51-0043 云南省政协主管云南政协报社主办新闻热线:0871-64174089






非遗焕彩映云岭 团结同心谱华章

——我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助推文化保护传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综述

2025年04月22日

■ 本报记者 张音笛

“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云南开展非遗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工作指明了方向。

彩云之南,群山叠翠间流淌着多样的民族文化,非遗资源丰富,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从傣族的孔雀舞到彝族的火把节,从纳西族的东巴文字到白族的扎染技艺,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然而,在时代的浪潮中,它们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如传承人才断层、市场开发不足、文化传播受限等。

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积极履职,以“守护者”的担当、“传承者”的智慧、“创新者”的锐气,在非遗保护传承与民族团结进步的交响中奏出新时代的履职乐章。

“保护好非遗,不能抛开能给予非遗滋养的土壤与空间,这是非遗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和社会环境。”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王维真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多年来调研的思考。从滇西茶马古道到滇南哈尼梯田,从白族扎染作坊到彝族刺绣工坊,委员们用脚步丈量着云岭大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现状。

在2025年4月举行的“省州县三级政协推动非遗(彝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联动协商会上,来自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协委员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省政协常委、民进云南省委会副主委杨桂红认为,破解彝绣传承困境,要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推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彝绣创意设计研发中心;楚雄彝族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樊志勇提出“研发彝绣AI设计系统”“实施‘非遗出海’工程”等建议……这些“金点子”终将转化为党政决策的“施工图”,推动全省彝绣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以楚雄彝绣为切入点,通过市场化运作使这一区域性文化遗产逐步从传统手工艺向大众消费产品转化,这一实践路径正是我省各级政协组织将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持续围绕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协商议政、开展民主监督,为助力我省非遗保护传承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州(市)级非遗工坊和一批非遗代表性项目成为群众增收致富、地方乡村振兴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哈尼梯田畔,由全国政协委员杨钰尼创立的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在9年间培养了众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丽江古城,丽江市政协开展多次专项调研,促成传统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方案;在普洱景迈山,政协委员们多年来持续提交提案,呼吁加快推进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最终催生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每一处文化地标的建立,都镌刻着委员履职的深刻印记。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道出了全省各级政协委员的共同心声。当大理白族扎染技艺在政协委员推动下亮相央视舞台,当丽江纳西东巴文化通过委员呼吁作为中华文化符号传向世界,传统文化正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全省公布非遗代表性项目11500多项,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8108人,非遗资源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丰厚的养料;楚雄彝绣、剑川木雕、鹤庆银器、建水紫陶展示出各民族的生活风貌、精湛技艺、艺术魅力和精神追求,促进了新时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产业;对于格萨(斯)尔、阿诗玛等民间文学类非遗代表性项目,拓宽其传播展示渠道,加强抢救性记录,阐释挖掘民间文学的时代价值和民族精神,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时俱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诉说历史、影响当下、启迪未来。2024年11月13日,云南省政协召开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委员工作室工作动员会,公布了省政协第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委员工作室名单。此后,全省各级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迅速响应,以组织一次委员学习、开展一次调查研究、进行一次宣讲宣传、提交一件政协提案、撰写一篇社情民意信息、办好一件民生实事的“六个一”活动为重点内容,将委员工作室的每一项活动都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各族各界人士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政协有力量,委员有担当。各委员工作室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建设的重点,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达坡玛吉委员工作室”同西藏昌都市民委共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丽江·西藏昌都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李建宇委员工作室”充分发挥委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文化艺术方面的人才优势,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省政协提案委员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与定点帮扶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和社会实践等工作相融合,每年组织各族师生广泛开展田野调查、教学实践、“三下乡”和“美育浸润”活动,深入城市社区、乡村和各族群众间开展系列文艺展演。

当非遗技艺在创新中焕彩,当传统文化在交流中共鸣,当共同体意识在传承中铸牢,云岭大地正在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绚丽篇章。这既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更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优势的完美印证——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让跨越千年的文化基因成为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源头活水。

--> 2025-04-22 ——我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助推文化保护传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综述 1 1 云南政协报 content_48521.html 1 非遗焕彩映云岭 团结同心谱华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