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碧炜 通讯员 王俊玲 文·图
从“沪漂”到“归雁”
张建周的创业之路始于17岁的“沪漂”生涯,在上海打拼近15年,他积累了一定的商业资源和市场经验。2020年,怀着“为家乡做点事”的朴素愿望,张建周放弃了上海的事业,回到红河县。“家乡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但缺乏整合与推广,年轻人也大多外出务工。”张建周说,他想搭建一个平台,让更多人看到红河县的好产品,让年轻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红河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张建周联合志同道合的青年成立了红河县青年创业就业协会,致力于整合县域资源,培育本土人才。“政府搭建平台,我们凝聚青年力量,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他说。
让山货走出去
走进红河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的产品展示区,张建周指着货架上的商品逐一介绍:“这里集合了红河县13个乡镇的特色产品,从红米、红糖到茶叶、菌菇,我们通过统一品控、包装设计和市场推广,让‘山货’变‘商品’。”
在上海东方卫视的展销会上,张建周带着哈尼梯田红米登上荧幕,以“爷爷85岁坚持吃红米饭”的真实故事传递产品价值,创下两天300万元销售额,其中红米单品销量达80万元。“我们不仅卖产品,更卖文化。”他指着包装上的哈尼梯田四季美景说,“春如牧歌、夏如绿塔、秋如金山、冬如明镜,我们将梯田文化融入产品设计,让消费者能直观感受到产品背后的故事。”
针对传统产品的痛点,张建周推动创新改良:将块状红糖改为便携装,添加玫瑰、菊花开发新品;把红米加工成代餐粉、五谷杂粮礼盒;利用葛根制作鲜花饼,结合云南特色拓展产品线。这些改变让产品更贴合一线城市消费习惯,产品销量稳步提升。
培养本土人才
在直播带货区,陈列着几位本土主播的宣传照片。“这些主播都是本地青年,我们免费提供培训、设备和流量支持。”张建周介绍,比如沃柑上市时,每卖出一箱价值38元的沃柑主播能获得2元至3元佣金,每天可以收入300元左右,加上每月2000元底薪,既能增收,又能在家门口工作。
为了留住人才,张建周搭建了“传帮带”机制:他将自己在上海积累的客户资源、电商运营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创业者,带领团队深入乡镇挖掘优质产品,对接物流公司降低成本。目前,已有5家本土企业入驻红河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200多名返乡青年在协会的带动下参与创业就业,形成了“企业+农户+电商”的良性循环。
“年轻人愿意留下来,家乡才有希望。”张建周坦言,不仅要帮年轻人解决生存问题,更要让年轻人看到发展前景,让其创业热情在红土地上生根发芽。
带动产业发展
作为红河县政协经济界别委员,张建周始终将履职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2022年5月,红河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挂牌成立红河县政协经济界别委员工作室,成为政企沟通的“中转站”:一方面收集企业在包装设计、品控标准、物流配送等方面的需求,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协调资源,为企业对接上海的市场渠道、设计团队和技术支持。
“比如茶产业,过去我们本地的原料都是低价卖给外地企业。如今我们正在推动本地茶叶品牌建设,政府支持建厂提升加工能力,我们负责市场推广,让‘红河县茶叶’拥有自己的品牌价值。”张建周说。
此外,他还推动文化赋能产业发展,支持本土音乐人创作《山腰上的阿妈》等哈尼族歌曲,通过音乐传播家乡文化,吸引更多人关注红河县。“文化是产品的灵魂,也是留住人才的情感纽带。”他说。
对于今后的发展,张建周目光坚定:“我希望红河县的特色产品能在一线城市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培育出多个本土品牌,同时持续带动青年在家乡创业就业,让‘归雁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