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玲玲 通讯员 杨正月 文·图
坐落于镇康县东北部的木场乡,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充足的光照和水源,孕育了重楼、黄精、三七等药材,不仅为青山披上锦绣,还让当地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近年来,镇康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创新提出“四有联动 促农增收”工作机制,全力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破解中药材产业“种、产、销”等方面的发展瓶颈,进一步探索产业提质增效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近日,镇康县政协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在木场乡河边自然村召开以“建产业联动示范 促药农增收发展”为议题的院坝协商议事会议。会上,与会人员围绕如何促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各抒己见。
经过广泛协商,会议达成以下共识:
坚持规划示范引领。因地制宜做实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产业,以种苗繁育基地和种植示范基地为引领,选育适宜性强、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中药材种植,不断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打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品牌,形成“一村一品”。抓实科技创新赋能。借助中国农业大学“木场乡科技小院”、镇康县科学技术协会等科技团队力量,储备一批“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乡土人才,通过专家授课、定期培训、个别指导等方式,建立长期稳定且覆盖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模式,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改善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科技含量和管护水平。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加强对外宣传推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建立与企业联结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中药+文旅”融合等多种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升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