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音笛 张居正 文·图
当孩子们的手工艺品陈列在水泥厂的文化长廊,当秸秆变燃料的创新让产业焕发新生,施甸县政协委员、保山昆钢嘉华水泥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金宏用十年时间证明:水泥不仅能用来构筑高楼,更能用来浇筑温暖,他让传统工业在滇西的深山里绽放出别样的光芒。
在施甸县保山昆钢嘉华水泥建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华公司”)的文化长廊里,陈列着数百封当地孩子手写的信件。稚嫩的笔迹记录着一场持续8年的“温暖实验”——施甸县政协委员、嘉华公司总经理陈金宏把冷冰冰的水泥厂变成了孩子们的科普乐园。
“水泥是有温度的!”当孩子们第一次触摸水泥发出惊呼时,陈金宏的坚持有了答案。这位水泥企业的负责人,用10年时间重塑了公众对传统高污染行业的认知。他不仅敞开工厂大门,更让产业链化作乡村振兴的“引擎”,在滇西大地上书写了一名政协委员的履职答卷。
从科普启蒙到人心交融
2017年的一场帮扶活动意外成为陈金宏公益之路的起点。当他在山区学校参加捐赠活动时,教室里混合年级授课的场景深深触动了他:“学校分别把一年级和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拼成一个班上课,孩子们甚至不知道科普是什么。”陈金宏意识到,必须从根源上改变这一现状,于是下定决心要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科普的“种子”。
“我们提出了‘水泥是有温度’的口号,就是要打破公众对水泥厂的刻板印象。”为此,他设立专项基金,每年投入30万元打造了施甸县首个工业科普基地。 在他的组织下,孩子们走进水泥厂,亲手触摸生产设备、制作水泥手工艺品,还在文化长廊开展即兴演讲。8年来,嘉华公司的文化长廊和手工作坊累计接待近2万人次参观学习。
变废为宝带动农民增收
2022年,云南水泥行业陷入发展寒冬。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在施甸县政协的牵线搭桥下,陈金宏找到了公司发展的突围之路——采用生物质替代燃料,将秸秆、烟秆等转化为水泥生产燃料。
“农村一直受焚烧秸秆带来的污染问题困扰,而我们公司每年采购原煤就要花费5亿元,为什么不能把这两件事合起来解决呢?”抱着这样的想法,陈金宏带领团队跑遍施甸县各个乡(镇),并给村民仔细算经济账:把秸秆卖给水泥厂做燃料,每亩地能增收300元;公司使用生物质燃料,还能降低吨水泥碳排放量。
“老百姓担心公司压低收购价格,企业又担心原料供应不足。”为消除双方顾虑,陈金宏与乡(镇)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明确收购价格和货到付款方式,给农户吃下了“定心丸”。
倾力打造“无围墙”工厂
走进嘉华公司厂区,眼前的景象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水泥厂的固有认知——矿山正积极申报3A级景区,新能源运输车取代了轰鸣的柴油卡车……
“即便行业发展呈下行趋势,我们依然投入 2.2 亿元进行技术改造。”陈金宏掰着指头算道:“技改项目让节能减排成效显著,降幅超 20%;按同比口径,每年创造效益超5千万元。”
让陈金宏倍感自豪的还有公司95%的员工都来自云南本地。他帮扶的27个建档立卡户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他不仅将厂区科普基地免费开放,还斥资600万元修建美丽乡村道路,更把在欧洲见到的“无围墙工厂”理念引入企业发展中。
履职创新谋发展
2023年,陈金宏被增补为施甸县政协委员。此后,他的履职始终带着鲜明的“工业基因”。他聚焦产业痛点,提出题为《关于施甸县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推动了施甸县政府加大基建投资;提出题为《促进农村一二产融合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则让生物质燃料项目加速落地。
在县政协组织的营商环境座谈会上,陈金宏的发言切中要害:“政府需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当他提及水泥厂带动全县60%的运输量改用新能源车时,施甸县委领导当即要求相关部门跟进服务。会后,施甸县政协迅速组织专项调研,成功推动三家配套企业落地施甸,完善了产业链条。
同时,陈金宏积极作为,主动联合其他企业家组建产业联盟。2024年,他牵头组织了两场产业链对接会,吸引了4家企业入驻施甸县工业园区。“政协帮助搭建平台,让企业告别了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抱团发展,这就是我履职过程中最实在的收获。”陈金宏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