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音笛 张居正
在腾冲市朝阳社区胡家湾村,空气中常年弥漫着米制品的清香。这个被誉为“腾冲饵丝第一村”的地方,600多年前就因制作饵丝、饵块闻名。然而,这一美食曾面临严峻挑战——家庭作坊式生产导致质量参差、品牌影响力式微、产业发展乏力。腾冲市政协委员陈小平的连续提案,成为推动这一传统产业蝶变的重要力量。
事情还得从4年前说起。
2021年初,在腾冲市政协二届五次会议上,陈小平提交了一件题为《关于加大饵丝产业扶持力度,树立“腾冲饵丝”品牌的建议》。这件提案以翔实的调研数据揭示了腾冲饵丝产业的深层痛点。
提案指出,腾冲全市虽有200余户饵丝加工户,年加工原料米超1.2万吨,产值7200万元,但95%集中于朝阳社区胡家湾村一带,且多为家庭作坊。陈小平带队走访66户加工户后发现,52户厂房未打顶棚,52户墙体脏污需粉刷,59户使用有颜色布料遮盖饵丝,27户生活区与厂房未隔离,48户原料仓储不规范。更严峻的是,本地优质饵丝稻种植面积萎缩,部分作坊为降成本掺杂劣质米,导致品质下滑。
提案建议,成立专业合作社整合零散作坊;政府补助改造生产环境;政府牵头多部门合力打造品牌并给予异地开店补贴;建设传统工艺体验园推动文旅融合;加强人才培养;成立饵丝稻种植协会保障优质原料供应。
该提案由腾冲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工业和科技信息化局、腾冲市腾越街道协办。为落实提案所提建议,市农业农村局采取了系列措施,如加强新品种选育推广、培育4个饵丝商品商标及“腾冲饵丝”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争取3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部分企业等。
2023年,腾冲市政协三届二次会议上,陈小平提交了题为《关于擦亮“腾冲饵丝名片”的建议》的提案。提案建议,建设集现代工艺、传统展示、体验品尝于一体的饵丝文创馆;政府多部门合力擦亮腾冲饵丝品牌,细化异地开店分级补贴政策;加大对饵丝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开发“腾冲饵丝”伴手礼包。
提案承办单位腾冲市农业农村局在答复中表示,将加强腾冲饵丝稻品种提纯复壮工作,筛选出更多适宜生产饵丝的水稻品种,让农民种植饵丝稻收入有保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大企业开发腾冲饵丝系列产品及伴手礼产品;强化饵丝产品营销,扩大腾冲饵丝市场份额;协调相关部门加大对以朝阳社区为中心的洞山片区“优质饵丝稻生产、加工、体验基地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建设多功能科普研学基地。
在各部门的协作努力下,“腾冲饵丝”金字招牌越发闪亮。据介绍,以朝阳社区为例,近年来,社区以村集体入股、村“两委”增资扩股等方式,将部分饵丝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变为由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重整后,采取“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饵丝加工户”模式,与多家配送企业签订饵丝米线订单配送合作协议,为饵丝加工户提供了稳定的产品销路。目前,合作社已发展社员86户、从业人员800人,年加工原料米1.5万吨、生产饵丝2.2万吨,年产值1.12亿元。
腾冲市政协领导认为,上述两件提案从揭示家庭作坊困境到呼吁品牌建设,再到推动三产融合与集体经济壮大,清晰勾勒出政协建言与政府行动同频共振、助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轨迹。“腾冲饵丝”这一招牌正沿着委员的履职之路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