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委员们坚持深入基层问“三农”,立足乡村促振兴。积极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种业高质量发展、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等调研活动;努力做到技术助农业、项目助农村、爱心助农家;为社会提供结对帮扶、科技服务、人才培训、决策咨询等,始终坚持把开展活动、走访调研作为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重要抓手,努力在服务大局中找准履职尽责的切入点,构建新机制、筑牢新阵地、展现新面貌。
为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委员们发挥自身专长和优势,坚持走进农村、贴近农民、面向农业,围绕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献计出力,为助推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
如:省政协委员冷静依托委员工作室到全省各地肉牛肉羊养殖场开展科技服务和肉牛肉羊营养与饲料配制等专题培训,为养殖户的肉牛养殖“把脉问诊”,有力助推了当地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及乡村振兴工作;省政协委员朱书生带领团队围绕作物的重大病害,开展“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控制病害的理论研究,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撑。
除此之外,委员们紧紧围绕“1+10+3”高原特色重点产业,助力打造“三张牌”,着力加强在种质发掘、绿色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生物合成、基因编辑等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创新。
通过积极探索、不断深耕,委员们依托省政协农业界别委员工作室这个平台深入交流、开拓创新,全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服务为民 彰显委员责任担当
一场场接地气的协商会、一篇篇社情民意信息、一个个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金点子”,一桩桩为民排忧解难的暖心事……都是省政协深化委员工作室建设的生动注脚。
挂牌于云南农业大学的省政协农业界别委员工作室由涉及农业经济、智慧农业等专业领域的委员组成,主要联系与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的涉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我省农业相关从业人员等,并聚焦农业农村工作宣讲解读政策、协商凝聚共识、对接资源信息等。
“我们工作之余常到委员工作室沟通交流,一来可以了解彼此近期的调研选题方向,二来可以相互解答调研中发现的堵点问题,更可以一同协商、联名建言,为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更有针对性、专业性的意见建议。”委员们认为,省政协农业界别委员工作室的成立,是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和生动实践,拓宽了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渠道,延伸了政协履职为民的触角,为助力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3年8月,云南农业大学与民盟云南省委会共建的通海叶菜科技小院挂牌,省政协委员汤东生带领团队到通海县秀山镇大树社区和六一社区开展叶菜种植、病虫害防治等科技服务;同年11月,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织调研组到昆明市海口林场中宝林区朱有勇院士林下仿生三七地开展实地调研,为推进海口林场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2024年8月,省政协委员路遥带领致公党云南农业大学支部与致公党大理白族自治州委会、致公党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支部在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洱海人文科技小院挂牌设立“社会服务联系点”,为当地群众开展便民爱心义诊活动;今年4月,委员们参加了“科学与中国”精密测量科普云南行——“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走进云南农业大学“农民院士大讲堂”……
几年来,委员们把视察调研和协商议政有机结合,依托委员工作室这一平台,融入城乡脉络,与当地群众话家常、解心忧,将委员工作室打造成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的前沿阵地。
颇有特色的是,该委员工作室听取委员建议,积极构建“校内—校外”“学界—业界”多元协同网络。校内联合各学院、科研平台,定期开展跨学科交流活动;校外主动对接农业企业、科研机构,与云南本地知名农业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5个,积极探索具有政协特点且高效的工作方式方法。委员们也在工作室内积极撰写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促进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走深走实。
省政协农业界别委员工作室作为以服务“三农”为履职主线的委员工作室,正以实干实绩推动履职能力建设向深向实发展,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三农”重要领域建言资政、担当作为,打造最合民意的履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