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白国兰 管兴丽 本报记者 王碧炜 文·图
近日,在屏边苗族自治县白云乡底土村的院坝里,屏边县政协调研组成员、乡(镇)及县级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与村“两委”成员、护林员、村民代表围坐一堂,参加由屏边县政协组织召开的以“革陋习 护青山”为主题的院坝协商议事会议,共同为破解该村护林防火难题出谋划策。
底土村下辖9个自然村,共522户2128人。全村25.1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中,林地面积达12.2平方千米,杉木林与生态林既是村民的绿色家底,更是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然而,近年来当地森林防火形势日益严峻——2024年当地共发生7起火情,生态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冬春季烧地火是老习惯,我们哪里知道会烧到林子?”“村里扑火就靠几个人拿树枝扑火,等专业救援队伍赶来火势已经大了!”会议现场没有官话套话,发言内容直指群众防火意识淡薄、村级扑火能力不足、火案查处困难等核心问题。
针对存在的这些痛点问题,参会人员逐一“会诊开方”。县林草局相关负责人提出要加强防火知识宣传,政协委员建议建立举报奖励机制,村民代表主动表态愿意签署防火承诺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深入交流,会议达成三项共识——
宣传方面,创新宣传方式,筑牢“意识防线”。县林草局将联合村委会收集本地火情案例,制作“以案说法”短视频,并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进行推送;村小学开设“防火小课堂”,通过“学生带政策回家”的方式带动全家增强防火意识。同时,严格执行用火报备制度,村民需提前3天申报用火事项,经护林员现场核查合格后方可动火,从源头上管控风险。
队伍建设方面,建强扑火力量,夯实“能力基础”。以9个自然村为单位,各组建20人至30人的村级应急扑火队,队员由村组干部、护林员及青壮年村民组成。县防火办每季度下沉开展实战演练,教授扑火队员灭火技能与安全知识,推动村级扑火队从“敢扑火”向“会扑火”转变。
设施配备方面,进一步强化“硬件支撑”。村委会将联合驻村工作队、挂联单位争取资金,为扑火队配备灭火拖把、鼓风机等专业设备,并在重点区域安装监控探头。县林草局还计划将建设林区防火道路纳入2025年乡村生态项目,切实解决巡林难、扑火难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