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43 云南省政协主管云南政协报社主办新闻热线:0871-64174089






“绣”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新图景

——记景洪市政协委员艾惠花

2025年10月11日

艾惠花在讲解傣族传统服饰设计制作技艺

■ 本报记者 张音笛 通讯员 郭成 文·图

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一位用针线编织梦想、用责任诠释担当的政协委员——景洪市政协委员、西双版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傣族传统服饰设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艾惠花。二十余年来,她始终以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己任,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而清晰的足迹。

匠心传承 创新诠释传统之美

作为“傣乡工匠”与西双版纳州工艺美术服装设计大师,艾惠花的匠心始终在传统中扎根、在创新中生长。为掌握傣族传统服饰设计制作技艺精髓,她长期深入傣族、哈尼族、基诺族等民族村寨,系统研习织锦、刺绣、服饰剪裁等传统技法,精准把握傣族服饰的制作要义与哈尼族刺绣的配色规律。

为了让传统服饰文化“活”起来,艾惠花将收集整理的民族纹样通过数字化技术解构重组,并结合现代服装设计理念让其实现了工艺升级。她还赴泰国学习东南亚服饰设计,并赴云南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进修,于2021年取得高级服装设计师证书,成长为“手工艺+科技”复合型传承人。艾惠花设计的传统服饰荣获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十佳创意民族服饰奖”等奖项。

履职尽责 推动非遗创新发展

“让民族技艺养活手艺人。”这不仅是艾惠花的创业理念,更是她履行委员职责、践行文化振兴使命的生动实践。2018年,艾惠花创建了西双版纳聚匠非遗文化传播交流中心(以下简称“聚匠非遗”),聚匠非遗响应国家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号召,是一家致力于民族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企业,也是一个集民族服饰、傣锦、傣纸、傣陶、傣医康养、哈尼刺绣、非遗教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展示交流平台。聚匠非遗与数十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合作,通过挖掘民族传统制作技艺、提炼引进现代元素、改进提升传统工艺,打造地方特色产品品牌,推进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艾惠花积极参与撰写并提交了《关于打造景洪市非遗小镇的提案》,提出建设特色非遗街区、开发非遗文旅产品、加强宣传推广与强化传承人培育等建议,为将非遗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提供了新思路。

服务社会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多年来,艾惠花始终关注乡村妇女就业与技艺传承问题。她联合景洪市妇联走村串寨,为农村妇女开展手工艺技能培训,累计覆盖上千人次,带动村寨实现经济效益超百万元。在西双版纳州民族宗教事务局的支持下,她牵头建成了云南省首家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体验馆,馆中系统展示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她还联合西双版纳州总工会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并依托“西双版纳州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基地”开展研学实践,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增进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

如今,聚匠非遗已开发产品300余类,年销售额超200万元,成为云南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平台。从工坊里的一针一线到产业链上的联动赋能,从文化传承到社会公益,艾惠花用实干架起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产业、民族与团结的桥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政协委员的责任与担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非遗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傣乡样本”。

--> 2025-10-11 ——记景洪市政协委员艾惠花 1 1 云南政协报 content_53068.html 1 “绣”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新图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