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罗瑞 文·图
“袁委员,这季辣椒挂果率比去年高三成,您教的技术真管用!”初夏的砚山县阿猛镇顶丘村,种植户手中拿着色彩艳丽、个头饱满的辣椒对砚山县政协委员、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袁正表示感谢。从扶贫资产的“清障者”到农户增收的“领路人”,砚山县政协委员袁正始终以履职担当为笔,在田间地头写下了一份饱含为民情怀的履职答卷。
破题攻坚:
啃下扶贫资产清查管理“硬骨头”
“政协委员既要会说,更要会干。”袁正始终将委员履职与岗位职责深度融合,把群众“急难愁盼”作为工作重心。2024年下半年,国家挂牌督办砚山县“部分产业帮扶项目利益联结不稳固”问题,为摸清4166个扶贫项目资产的“家底”,白天,袁正带领团队奔走于项目所在8个乡(镇)47个村(社区)核查项目,夜晚加班核对台账。面对合作社欠缴收益金、项目管护缺位等难题,他提出“分类整改+资金追缴+长效监管”方案,实行“三色台账”管理法(红色标注紧急问题、黄色记录待整改事项、绿色跟踪已解决情况),为19个问题项目量身定制“一项目一方案”,抓实问题整改,最终为群众收回资产资金2993万元,239万元欠缴收益金全部分发到农户手中,有效避免了村集体、群众帮扶产业项目资产资金流失风险。
在砚山县者腊乡克丘村委会,某合作社拖欠村集体收益金长达3年,袁正5次上门沟通,通过宣讲政策法规、帮合作社对接销售渠道等方式,最终帮克丘村追回欠款,还推动双方重新签订了利益联结协议。“袁委员不仅帮我们追回了钱,更是守住了大家的‘致富本’。”克丘村相关负责人激动地说。
建章立制:
织密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防护网”
“整改不是终点,长效监管才是关键。”袁正深知,解决产业帮扶项目问题需靠制度保驾护航。他深入调研了解情况,并牵头起草了《砚山县帮扶产业项目前期论证办法》等4项制度,为全县扶贫项目资产监管搭建起“四梁八柱”。
在制定各项制度前,袁正明确要求项目论证必须有群众代表参与,他会邀请种植大户、合作社负责人、企业代表座谈,收集意见建议,并将其吸纳到制度中,确保项目接地气、能落地。随着一项项制度的出台实施,砚山县新增的678个扶贫项目资产实现精准确权、规范管理,项目问题发生率同比下降70%。同时,由袁正撰写并提交的《关于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的提案》,也被列为砚山县政协年度重点提案之一,提案办理落实后,进一步推动砚山县建立起项目全周期监管机制,从源头上堵住了监管漏洞,让这部分资产真正成为群众的稳定收益源。
实干惠民:
用“农科专长”
解群众“急难愁盼”
“政协委员的履职答卷要写在群众的增收账本上。”袁正以助农增收为核心目标,用专业力量为农户搭桥铺路。他协调专业力量为农户开展就业技能培训22次,1350余名群众通过培训实现就近就业。
得知砚山县阿猛镇顶丘村发展辣椒种植缺技术、少物资的情况后,袁正第一时间帮助顶丘村协调9万余元资金购买化肥、农膜和种子,还组建技术小组定期到村里为农户开展技术培训。他在辣椒示范田里教农户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知识,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26次,860余名农户因此掌握种植技术。2024年,顶丘村辣椒亩产达3000千克,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面对群众反映的农产品销售难问题,袁正牵头组织8场次线上线下销售活动,帮助农户卖出860万余元的农产品。
履职担当:
做群众身边的“实干家”与“暖心人”
“袁委员总是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砚山县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吴芳说,袁委员调研时总带着一本笔记本,上面记满了群众的诉求。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研究员陈丽感慨:“袁正是‘指挥员’更是‘排头兵’,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时,他连续一个月在村(组)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常常加班到深夜,大家都叫他‘拼命三郎’。”
“只要能让砚山县的土地更肥沃、农户的腰包更鼓,我再苦再累都值得!”袁正的话语朴实有力,道出了一名政协委员服务“三农”的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