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铃悠悠话邦东
邦东的茶马古道是一部深厚的民族发展史。它静静地躺在热土上、典籍里,期待着后人翻动,期待着后人阅读,期待着后人了解。那是一种喧嚣与繁盛,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我难以理解,一条现在已经被萋萋荒草湮没的古道,会有如此巨大的历史负重,在人类文明的进步史上起着如此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只是一条古道,一条很长很长却又浅浅窄窄的古道而已。甚至,没有青石板的铺就,一路泥泞,一路坑塘。
多年以前,我在邦东,认识当地一位曾当过马锅头的姓杨的老人。老人给我讲他当马锅头的亲历。他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们靠马帮长途运输,跋山涉水,驮运一趟茶叶,快的时候往返半个月左右,慢的时候需二三个月,出门一趟不仅要赚钱养家,还得注意安全。因此,驮茶的马帮有很多讲究。领头骡马要佩戴铜铃2个,二骡马佩戴的小铜铃6—8个;头骡马二骡马的辔头要用红绸布扎成,辔头两边镶有红绿玻璃珠数十颗,辔头额前镶有镜子。红辔头和镜子主要是驱凶避邪,以防马帮在山岭密林中遇上虎豹侵害。驮茶马帮还配有铜铓及刀枪,规模大的马帮配铓锣2—3面,边走边敲,铓声铃声相互交响,不仅能驱邪避凶,还给疲乏的人马带来喜悦的心情。同时也向远处传递信息,表示马帮来了。训练有素的驮马很通人性,各匹驮马均有固定的名,起卸驮子时,主人只要喊其名,驮马就各就各位。各匹驮马的名称一般按其长相、毛色、性格来取名。
每当马帮出门远行,要选择吉日,要看鸡卦。成群结队的马帮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跋涉而来,又向日落之乡跋涉而去。一天又一天,口衔着太阳,尾系着月亮。那是一段很长很长的时光,那是一段很长很长的旅途,从普洱,到大理,到昆明,再回到临沧邦东,一段路又一段路,似乎永远也走不完,永远也走不到尽头。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马帮用脚板一步一步地走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山中驮出邦东的茶,换回那个时代紧缺的盐巴、布匹。一群群一队队的马帮连绵数千里,首尾相衔。古道上尘土飞扬,蹄声疾驰。赶马人的吆喝声,马的嘶叫声,零落的马蹄声,清脆的驼铃声,打破了山野的寂静,响彻在雪山峡谷间。
清乾隆年间是邦东茶的鼎盛时期,茶园面积达万亩以上。自古以来,民间加工的是少量的竹筒茶,茶叶大多被邦东及外地茶商以散茶收购,于是在邦东的上游小黑江上形成了曼瓦、打角、石咀3个古茶马渡口和古道。史书记载,当时邦东的茶叶生产和交易已有相当大的规模了,邦东有着历史悠久的昔归茶马古道、老街茶马古道。而今,茶马古道宁静了下来,不知马蹄印里那抹抹汗滴的清香是否依然?不知古道两边那缕旱烟的醇香是否还在?那丰厚的历史内涵没有任何事物能覆盖,那些动人的歌谣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一曲曲赶马歌,唱出了赶马人的辛酸与无奈。山间铃响马帮来,山间铃响山歌起。古道在马帮辛劳的往来穿行中,促进了物资文化交流。一条古道,与之紧紧相连的是茶叶。那些深深浅浅的足窝里不知有多少的欢声笑语,有多少的悲欢离合。沿道而上,我们去体味,去追寻“径仄愁回马,峰危畏如去”的意境。那枕石而眠、枕木而睡的赶马人梦里一定有亲人的笑脸。几百年来,老邦东街的茶马古道把省内外各民族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联系在一起,为振兴澜沧江流域普洱茶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昔日人喧马嘶的邦东街的茶马古道,如今已成为集市,依然繁华热闹。
邦东昔归茶马古道又名嘎里渡,位于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政府东10千米的澜沧江边,靠近昔归新石器遗址。清朝始设摆渡,渡口设店子,往来客商可歇脚休息住宿。《缅宁县志》载:《云南通志》澜沧江上渡,即本县之嘎里渡。距城东140千米,为通景东要津,设船以渡。渡口是缅宁至景东、云州至景东两条古驿道在邦东古镇汇合后过澜沧江的重要交通要塞,清光绪、宣统年间,县内外,省外客商在此设盐号。民国时期,商人杨来卿、邱月楼设长兴号,景东人苏三保设允丰号,商人邱歧山、嵩玉三设同庆号,景东人王义贵设义兴号,先后在嘎里渡经营以盐茶为大宗的水上营运,是当时两地货运的重要通道。1986年改设昔归渡。有诗云:“一水过山川,缅宁几道弯。大清开摆渡,嘎里造商船。盐号沧江过,茶商古道穿。如归于老店,笑傲在险滩。”古道繁华的时候,每年要从这里经过无数的马帮,人们和险恶的环境、飞禽走兽,每年在这里要演绎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作为经济发展的桥梁和文化传递者的昔归茶马古道和马帮,为祖国南边陲的历史发展写下了辉煌的重重一笔。茶马帮不仅养活了许多人,还带来了山外的文明,也让远方人认识了云南,认识了云南的临沧、邦东。
香茗山歌迷人醉
邦东乡最大的古茶树,站立在邦东曼岗大箐,在风雨中一站就是260余年。这株古茶树,高9.94米,树幅53.2平方米,基部干围1.56米,有澜沧江水为它奏乐,有雪山为它增添活力。这株茶树王在当地老百姓心中是神树,是邦东乡所有大叶茶的共同母亲。在当地老百姓心中,只有茶树王能消灾免难,也只有茶树王在他们的心目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茶农们逢年过节一定要去祭祀的除了先祖就是那棵风雨老茶树。有的人家一家老小一起到茶树王面前祭祀与祝愿,在为茶树王祝福的同时也祈祷茶树王能够赐予自己幸福。当地的人们将它奉为“神茶”。无论居住在茶树王的左边还是右边,东边还是西边,也无论你离茶树王多远,每天清晨泡一杯茶,首先举敬的就是茶树王。无论春夏秋冬,古茶树依然保持着葱绿,那旺盛的绿叶,又有谁敢说古茶树是一个垂暮的老朽?
在邦东境内的澜沧江两岸高山箐林,优良的大叶种茶遍布每一个山坳,紧贴着的每一个村庄,茶是村庄永远的风景。邦东大叶茶被国家茶科所列为优良品种,列为全国良种茶之一。《云南风物志》将邦东茶列为名茶记载。大茶树在邦东乡璋珍村一带最多,香果叶茶、小叶种分布在邦东后山,红毛茶分布在邦东大箐,大叶茶分布在邦东曼岗村。邦东地区种植生产的云南大叶种普洱茶,因地理纬度、海拔、土壤、气候、水源、生态环境、加工工艺等特殊因素,使其内含生物碱、茶多酚、维生素、氨基酸、芳香类物质等丰富的元素,具有提神、明目、利尿、醒酒、去油腻、助消化、降血脂、减肥、抗癌、保健等功效。
邦东茶山,绿油油的高优生态茶园,齐整整绿锦缎般地铺设在山岗。到茶山参观的人数以千计,置身于那层层叠绿、千叶万芽竞发、青翠欲滴的茶园,犹入仙境,心旷神怡,就连来考察的外国专家也为之赞叹不已。翡翠般翠绿的茶园,不仅展示着一种神秘柔曼的色彩,装点着村村寨寨,更让人们看到了艰辛开垦、拼搏奋进中的茶农,组合成一体的壮观场景。每逢春、夏、秋三季时,梯田形的茶园上,几千个姐妹的歌声,萦绕在天地之间。碧绿的茶树枝头,万芽竞发,姑娘媳妇,头戴花巾,身挎着背箩,穿梭在芳香流溢的茶园中,她们一边采新茶,一边唱茶歌。
她们的歌声,随风飘来,悠悠扬扬,动人心扉。听,这边采茶的姑娘小伙在欢唱十二月采茶调:
正月采茶是新春,家家户户看龙灯。
吉龙翻身降雨露,茶树发芽满山青。
二月采茶喜融融,笑看山花心更红。
茶叶年年收成好,支援出口建丰功。
三月采茶是清明,扫墓采茶忙不停。
电器时装茶女买,茶乡旧貌换新颜。
四月采茶热哈哈,身背茶篮走山岗。
心有热力红似火,双手采回百担茶。
那边采茶的人也在不甘示弱欢声对唱着:
春天采茶多热闹,哥妹采茶对情歌。
采得茶园笑开脸,采得茶树笑弯腰。
绿茶树来万年青,妹的山歌像黄金。
茶园唱出好灵芝,茶树唱出金凤凰。
茶树栽得排对排,一对蝴蝶飞过来。
哥有情来妹有意,两心相愿配成双。
春风吹醒茶叶绿,天上白云飘呀飘。
茶山姐妹调子多,一片茶叶一支歌。
邦东精华忙麓茶
邦东茶的精华即忙麓茶,历史永远记着忙麓茶流传辉煌的一页。忙麓山位于邦东乡境内,从临邦公路到忙麓山公路里程约24千米,海拔740—950米之间,占地约668公顷的忙麓山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气候温和,日夜温差大,森林大面积覆盖,澜沧江云海弥漫,其早朝阳晚背阴的山势,使得日照时间短,且多为漫射光照射,加之雨量充沛,温度高,土壤富含腐殖质,土质疏松,含有茶树生长所需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在这种生态条件下生长的茶树植株健壮,芽叶肥实厚重,为茶叶优良品质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天然养分。
忙麓山近一半的面积是茶园,茶树大部分基围在80—90厘米左右。奇怪的是,与忙麓山仅一江之隔的江对岸,无人种茶,江东岸因种出的茶叶品质不佳,所以无人大面积种植,偶有几株不成气候。更让人吃惊的是,江东岸遍地有铁树,可见其自然环境之特别。忙麓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使得它在历史上一度享有盛名,至今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耳闻。清末民初,《缅宁县志》记述:“种茶户全县约六七千户……邦东乡则蛮鹿(忙麓)、锡规尤特著,蛮鹿(忙麓)茶色味之佳,超过其他产茶区。”既然“色味之佳,超过其他产茶区”,可以想象当时忙麓茶在临沧应有的地位。后人有诗吟道:“千载长居深山里,忽然有运到京华。才惊眼为牡丹困,更喜梅因瑞雪发。梦境难求唯可遇,幽思不遂尽磋呀。若能一日车船至,从此美名满天涯。”在《临沧县志》记述中,对忙麓茶的评价也是最为突出的:“较名贵的初制青茶是忙麓茶,忙麓茶产于邦东乡忙麓村,茶水的浓度高,清澈,经久耐泡,饮后爽口回味。”
忙麓山的忙麓茶园属传统采摘自然生长型,树枝盘曲向上、经上百年的人工无意造作,形成的造型古怪嶙峋,似卧龙、似飞禽展翅,既易攀援采摘又极富有观赏价值。因此可以这样说,忙麓茶连起了忙麓人民的生活,忙麓人民的饮品里有茶树王的魂灵,有茶树王的背影,有茶树王的圣洁。忙麓山村民的祖辈有的就在忙麓山居住,且多为傣族。种植茶叶以制成沱茶成品到邦东街、景东牛从碑街、小厂街销售。到20世纪70年代的“集村”运动,才陆续搬到昔归集中居住。从此,忙麓茶园就由昔归村民采摘。根据有关资料记述,忙麓地名为傣语音译(不同的书籍记述,其汉字也不同,大致有:蛮鹿、蛮绿、忙六、忙鹿、忙麓等几种,本文采用第五种),忙:寨子,麓:雾露山,忙麓:雾露寨。在昔归忙麓这一带,忙麓山人类居住较早,从考古发现的古代文化遗迹上看,给忙麓山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品味忙麓茶,茶香飘飘渺渺,如深谷幽兰若隐若现,若用鼻子嗅嗅,不经意直沁人肺腑。举杯慢慢啜那茶汤,香郁味醇,舌头茶韵清香;而细细地品茗,回味中却又略带些甘甜。忙麓茶以“色绿、香郁、味醇 、形美”四绝而享誉中外。听老茶客们说,品先苦后甜的忙麓茶,和人生道理有相似之处。我虽不是茶道行家,然而常常听得入迷,觉得茶确实不可思议。再看古人造的这个“茶”字,上头草下边木,中间是个人,寓意人生草木之中谓之“茶”。就从这个字便看出了人与茶不可割舍的关系。忙麓香茶入杯冲泡,但见芽头浮沉如刀枪云集、龙飞凤舞;闻之香气袭人,细品一口忙麓茶,随着那缕沁入心扉的香气,再糟的心情也会变得豁达,顿悟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永存的是人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