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云南政协新闻网 >  专题新闻 > 

初心培育“金种子” 赋能新质生产力

——云南烟草种业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攻坚之路

作者:本报记者 伏自文 通讯员 蔺忠龙 来源:云南政协报 时间:2025年10月30日 10:50:57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重大决策,将种源安全提升至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在这场关乎国家农业命脉的攻坚战中,烟草种业作为特殊经济作物领域的关键环节,承载着全国数百万烟农的生计福祉,更维系着烟草产业的根基安全。云南省作为全国最大的优质烟叶产区,主动扛起“种业振兴”排头兵的使命担当,以科技创新为利刃,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2025年8月22日,2024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传来捷报:由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推荐,玉溪中烟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牵头,联合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烟草种子高效繁殖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成果,凭借突出的技术创新性、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显著的产业引领作用,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一殊荣,不仅是云南烟草商业践行“种业振兴行动”的硬核答卷,更标志着我国烟草种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为农作物种业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烟草范式”。

困局与抉择:种业发展面临“五重关”

“项目立项之前,烟草种子繁殖面临五个方面的困局,烟草种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严重影响行业高质量发展。”玉溪中烟种子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博士郑昀晔说。

彼时,我国烟草种子繁殖基础理论薄弱,关键核心技术缺乏,而国外对烟草种子繁殖相关技术实行分类限制,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有严格“卡脖子”限制,最终导致了高成本、低效率种子生产模式的形成。有两个数据很能够说明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采用常规种子繁殖技术生产的种子发芽率低于90%,制种亩产量仅有6千克左右,远低于国际水平。种业发展受阻传导至烟农,导致用种成本增加,又严重挤压种植收益,影响着烟农收入。

优质种子是保持和提高品种优良种性的重要载体,在全球种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只有种源安全才能保障产业安全。

产业发展的瓶颈就是科技攻关的方向。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以战略眼光布局种业创新,将其列为行业长远发展的“亮点工程”。自2008年起,围绕“卡脖之痛”“质量之忧”“效率之困”“效益之坎”“安全之虑”五大困局精准发力,先后设立10余项科技项目,集结多方科研力量,誓要将“中国烟草的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创新与攻坚:从“跟跑”到“领跑”

在玉溪中烟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验室里,一组数据见证着这场科技创新之路:介质花粉用量减少50%、活力提升20%、种子发芽率跃升至97.62%、亩产提高3倍、用工量降低66.36%。这些数字背后,是科研团队实现的一系列系统性、原创性突破。

秉持“问题导向、系统规划、重点突破、集成创新”的理念,项目组历经16年协同攻关,实现了烟草种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系统性突破,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突围之路。

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团队从烟草生殖生物学基础研究入手,独创介质花粉技术体系,建成全球首个烟草花粉库,创制出五代持续优化的介质花粉,从根本上革新了烟草种子繁殖模式。这项核心技术因其战略重要性,被列入《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转变。

在质量管控方面,团队首创叶绿素荧光法等快速评价体系,研发出10余种成熟度调控技术,使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双双超越国际水平,比国外头部企业高出4个至5个百分点。同时,制定修订5项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构建起国际领先的“中国标准”体系。

智能化改造让传统制种模式焕发新生。团队开发的繁种生产信息化系统,将介质花粉创制、成熟度评价、栽培防控等10余项技术装备集成一体,实现了从生产到管理的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打造了现代种业生产的典范。

一系列成果不仅实现国内优质种子自主充足供应,还推广至东南亚五国,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1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百余位国内外专家先后开展实地调研,一致认定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技术理念更辐射至大田作物领域,为国家种业安全提供了“烟草方案”。

人才筑基:薪火相传的“脊梁”

“项目的成功,本质是人才的胜利。”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有关领导表示。在16年攻关历程中,一支兼具科学家精神与产业视野的人才队伍应运而生,其中既有高瞻远瞩的种业科学家,也有深耕一线的技术攻坚者,还有精通市场的产业化推手。他们扎根一线,用坚守与创新浇灌出“金种子”的累累硕果。

作为项目主持人,毕业于浙江大学的博士郑昀晔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战略眼光,主导技术路线规划与实施,多次在攻关瓶颈期为团队指明方向,被授予第五批烟草行业学科带头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产业创新人才、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

郑昀晔常说:“实现烟草种子‘中国第一、世界领先’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在他的带领下,长期从事种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工程技术中心经理牛永志及其团队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突破,被授予玉溪市“兴玉英才支持计划”产业领军人才、玉溪市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生产部经理陈云松扎根田间,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训技术人员,搭建起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销售部经理钱国双长期负责高活力烟草种子的推广,成为优质种子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关键“纽带”。

青年科研人员更是接过接力棒,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的青年科研员许杰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践行“把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誓言;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的王国平潜心钻研种子品质调控,以初心守护每一粒烟种的质量……这些种子团队的新生力量和“种子”选手,在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种业科技创新队伍后继有人、充满活力的良好局面。“让每一粒‘金种子’都能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销售部经理钱国双的话语,道出了团队的共同心愿。

郑昀晔蹲在育苗棚前,指尖拂过排列整齐的育苗盘,看着株株健壮的烟苗,算起了一笔让烟农心里发亮的“效益账”:“以前种一亩烟,得播3800粒种子;现在用咱们的新种子,1800粒就够了。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字减法,每少下一粒种,都藏着烟叶全产业链的增效密码。”

“你看这新种子,是靠新技术生产出来的——不仅让育苗成本实实在在降了,烟苗品质也得到大幅提升。”他指着烟苗接着说,“更重要的是,它重新定义了‘精耕细作’:不只是让烟农种得省心、赚得更多,还有效加速了烟草机械化、标准化移栽进程。说到底,这才是‘金种子’真正的价值所在!”从育苗棚到移栽田,新种子的“魔力”还在延续。

从实验室里的精细研究到田间地头的丰收景象,从技术封锁下的艰难求索到国际舞台上的标准输出,玉溪中烟种子有限责任公司专业团队用16年的坚守与创新,铸就了一颗赋能产业发展、惠及万千农户的“金种子”,为我国种业振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技术“跟跑”到全球“领跑”,从五重困局到全面突破,云南烟草种业的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截至目前,该成果已推动全国烟草制种实现标准化、工业化转型,带动烟农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站在新的起点上,郑昀晔正带领团队向着新的目标迈进:“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耕种业创新,力争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为保障国家种源安全、推动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正如项目组科研人员所言:“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希望,我们将以持续创新守护种源安全,让‘金种子’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2004-2021 云南政协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网站上的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设计/制作:云南政协报社
  •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096    滇ICP备1100679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