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处滇西南边陲的永德县,是全国重点产茶大县、国家茶产业发展规划县、国家标准茶园创建示范县。2006年4月21日,新华社发布《云南永德发现茶树始祖中华木兰》的消息,震惊了中外茶界。
野生古茶树祖先“活化石”在永德被发现,被认为是“21世纪世界茶史的重要发现”,永德一举成为“万茶归宗之地”,被公认是茶树起源地之一。永德县内有全国面积最大、分布区域最多的野茶资源,累计达12万余亩,有野生及过渡型茶树约50万株。同时,永德有8000余株被称为“藤子茶”的过渡型茶树,有25.22万亩的栽培型茶树。永德茶有12个品种和一个变种,有大叶、中叶、绿芽、紫芽多个品系。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野放型各类茶种争奇斗艳,藤子茶、蝴蝶茶、豆米茶、小鸡茶种类繁多。永德县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茶树物种资源博物馆”,是“世界茶树演化变异中心之一”。
由于地处滇西横断山系纵谷区南部,永德县内山高谷深,海拔差近3千米,在南亚热带与北亚热带交汇的河谷季风气候影响下,形成了立体性气候特征。永德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及地理位置、海拔、土壤、气候等均适宜于茶树的生长与演化。知名茶文化专家徐亚和说:“永德是迄今为止古茶树资源保留最为完整、品种最为丰富、生态复合性最强的茶乡秘境。”高山云雾出好茶,永德是出产好茶的地方。
20世纪80年代初,经云南省标准计量局鉴定公布,县内忙肺、鸣凤山两个群体种为优良品种。1988年,云南省标准计量局制定的《云南省地方标准》,将忙肺大叶茶纳入茶树地方品种。20世纪80年代初,云南省茶树资源考察组深入永德县考察,发现并鉴定永德有三个国家级和省级优良品种,分别为:勐库大叶茶种、勐板忙肺大叶群体种、鸣凤山大叶群体种,其品质位居云南大叶茶之首。永德也因此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名茶之乡”,“永德忙肺茶”入选2024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名山头茶“忙肺茶”“梅子箐茶”“大雪山茶”“鸣凤山茶”等品牌享誉全国,忙肺茶作为临沧茶品冰岛、昔归、大雪山、忙肺“四小龙”之一,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永德县产古树纯料、独特气候环境、历代茶人工艺传承、特殊口感滋味等要素共同构成了茶叶世界的“永德味”。尤其是永德熟茶,生津十分明显,茶气强烈,而且喉咙处有明显的清凉感;茶叶香气丰富且高锐,茶汤中会有比较明显的木质香、焦糖香、栗香、菌香等香气;汤香水甜、汤色红亮、茶感纯净、口感滑糯、喉韵通透、回甘持久、口感多元。2024年,永德县实现茶叶社会产量2.3万吨,农业产值7.2亿元。全县生产精制茶1.73万吨,其中熟茶1.6万吨,占全省熟茶产量的20%,占临沧市熟茶产量的70%,工业产值达16.9亿元。目前,永德已成功申报“永德熟茶”地理标志品牌,“好熟茶·永德造”逐年得到省内外广大消费者认可,永德已成长为滇西南日益崛起的熟茶之都。
历史上处于偏僻之地的永德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地处山区,工业晚开。在这片土地上,地方先民识茶、用茶、种茶历史久远,茶文化积淀极为深厚。县内22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茶礼茶俗,都有喝茶的习惯,都把喝茶当作生活的组成部分,很多民族都保留有来客待茶的习俗,尤其是汉族、佤族等还有喝烤罐茶、雷响茶的传统。汉族定亲的礼物少不了茶,佤族、拉祜族定亲不仅要喝定亲酒,还要喝定亲茶。德昂族、佤族、布朗族群众所居之地,都生长着高大、粗壮、古老的茶树;彝族群众还流传着识茶用茶的故事,更沿袭着独特别致的茶文化;作为崇信万物有灵的民族,茶树是德昂族、佤族、布朗族以及彝族群众崇拜的植物,他们保留有祭茶的习俗。喜欢讲古的地方群众,还流传着很多与茶有关的传说故事;能歌善舞的地方人民,传唱和演绎着很多与茶有关的歌调和舞蹈;勤劳智慧的地方群众,把茶叶作为菜品和药用,并流传着不少茶药、茶膳。
永德县内百年以上古茶园面积4.5万亩,仅明朗、打崴、茂梧、鸣凤山一线就有古树茶4600多亩,全县共有10万多株古茶树。2015年4月,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博士生导师裴盛基初步鉴定,鸣凤山古茶树最大树龄约1200年。茶文化专家陈柯在《永德普洱茶品鉴》一文中提到,永德山多,生态环境好,大量古树茶生长在海拔1500米至2500米的山上,所含物质丰富、滋味浓酽厚重。他认为,永德茶总体上可以分为东西两线,东线以大雪山为核心,包括大雪山、乌木龙、亚练、永康、班卡、大山、崇岗等乡镇,西线包括小勐统、勐板和德党等乡镇。陈柯觉得东线茶特点清、醇,茶叶高山韵味显著,茶汤细腻度好,苦重于涩,甘甜度佳,香气细致优雅,多为花果香;西线茶特点浓、厚,茶汤滋味浓酽饱满,刺激度强,苦涩重,为普洱生茶的主流口感,市场接受度好。徐亚和对永德古茶高度评价:“永德古茶,弥谷被岗,葳蕤繁茂,以其‘条肥美、色光润、香甘纯、汤重滑’四绝傲视天下,为世人所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