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必然。在“大同理想”回归现代社会的今天,这一结果在情理之中——人类需要和谐共处的生活范式,需要优雅诗意的精神寄托。而中国茶以平和诗意的特质闻名于世,其“茶和天下”的文化内核、“清静和雅”的价值理念,恰与当代世界的发展走向、人类社会的精神需求高度契合。
雅俗共赏 源远流长
中国茶,亦庄亦谐,亦雅亦俗。茶韵茶事,源远流长,以茶悟道,以茶养性,古已有之。人文风雅,少不得琴棋书画诗酒花;烟火生活,少不了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的发现,得益于神农走千山,访万物,历万难,尝百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叶片就在肠胃里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到处流动洗涤,像在检查什么似的,这种绿叶因此被他称为“查”。时深日久,“查”就演变成了“茶”。
在中国人心中,茶有八德,即康、乐、甘、香、和、清、敬、美。康德者,祛病除疾,延年益寿;乐德者,安乐愉逸,如沐春风;甘德者,味若甘露,滋润人生;香德者,百味凝春,芳香盈溢;和德者,固本培元,和而不同;清德者,寡欲清心,悠然自得;敬德者,座上礼宾,奉茶为敬;美德者,洁身自香,物我皆忘。茶拥六境,即外境、初境、韵境、觉境、修境、度境。初饮茗茶,味觉其苦,似忆旧忧,此为“外境”;饮茶片刻,分其茶时,别其茶类,粗知茶味,此为“初境”;饮茶多时,渐知汤之清,渐晓气之香,渐悟味之醇,渐明叶之整,此为“韵境”;饮茶入心,饮与不饮尽如佳饮,有茶无茶皆似名茶,此为“觉境”;饮茶入神,任外界狂风暴雨,自内心稳如泰山,此为“修境”;饮茶入道,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尽去烦忧,不染尘埃,此为“度境”。
茶能入器,亦可入品,更能入诗、入画、入曲、入禅、入道。古往今来,中国人喝茶,讲礼仪、讲规矩,不仅有其规范和品饮方法,还追求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而将二者相结合的,便是茶之精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茶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为异数,却是个人品位的象征。能坐下来细品一杯茶的人,说明还没有丧失对生活的热爱,还有一份顾惜生活的美好心境,还有一腔不懈不怠的斗志。古人品茗论道、煮茶听琴,何尝不是为着在袅袅幽香中揣摩世态炎凉、体味人生苦乐?
制茶饮茶 和合岁月
中国茶种类繁多,制作技艺各具其妙。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再加工茶等传统制作技艺及相关习俗可谓博大精深,各地制茶传承人根据当地风土,使用炒锅、竹匾、烘笼等工具,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2000多种茶品,以不同的色、香、味、形满足着不同群体的多种需求。如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华南四大茶区,包括浙江、江苏、江西、湖南、安徽、湖北、河南、陕西、云南、贵州、四川、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制茶技艺和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为多民族群众所共享。
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采用泡、煮等方式,在家庭、工作场所、茶馆、餐厅和寺院等场所饮茶。茶的分布,地域广、类型丰,有着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东西方交流的历史底蕴。站在人类社会有序延续的角度,大消耗大消费、注重物质的生活方式,已经不适合人类发展,人类需要更丰富的精神生活,中国茶文化的内蕴与人类社会的有序延续是一脉相承的。
品茶如品人,温和之茶有如温厚之人,有姿态、有柔性、有回味,喝上一口,便让人通身舒坦。透过这份舒坦,甚或可以洞悉对方的学识品行、言语谈吐。北宋诗人苏轼,十分嗜茶,爱茶之情常见于其诗行之中:“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因为爱茶,才具有对茶独特的感受。“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可以说,苏轼咏茶,总是那么绘声绘色,情趣盎然。“松风竹庐,提壶相呼”,苏东坡在乎的,不是有什么茶可品,而是在乎有没有同自己志趣相通的人。
在烹茶这一环节,苏轼以为“精品厌凡泉”,好茶必须配以好水,因此常常亲自到钓石之旁汲取深潭活水。“活水还须活火烹”,所以他用于泡茶的滚水皆由“有焰方炽的炭火”煮沸。对煮水的器具和饮茶用具,苏轼也很讲究。在宜兴,他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纪念他,把此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即苏轼用此壶烹茗独饮时的生动写照。
茶的透明、润泽、剔透,使人冷静,使人沉思,使人清醒与真实,使人欢喜与清明,使人有了超越现实生活的想象。所以说,品茶悟道,是品茶,更是悟道,这源于生活的美学,在煮水、洁器、暖杯、入茶的过程中,有暗香盈室,有琴音绕梁,在一盏茶的仪式里,伤感渐去,烦恼渐消,困顿疲惫的心得到了最妥帖的安放。
因为茶,便有了茶马古道。作为能够和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等著名商道并称的茶马古道,是联系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纽带,它见证着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历史,也见证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有人说:“以生活方式为载体的文化输出,远比以文化元素为载体的更有效。”中国茶恰恰兼具生活方式与文化符号双重属性。作为日常饮用品,它融入全球30多亿人的生活场景;作为“和敬清寂”的文化载体,它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这种双重属性让中国茶以优雅诗意的姿态走向世界,既成为各国人民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又作为文化纽带在全球文明对话中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