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遇到一本好书时,总想买下来仔细研读。久而久之,囤书就成了一种习惯。现代人如此,古人亦不例外。
历史上有许多人酷爱囤书。唐朝宰相杜暹对书籍十分珍爱,家中藏书达万册,堪称藏书大家。唐代获取书籍并非易事,要么高价购买,要么向他人借阅抄录。闲暇时,杜暹为求一书,常常不辞辛劳、长途跋涉,终能得偿所愿。
为了囤书,杜暹常常省吃俭用,将节省下来的钱财绝大多数用于购书。他穿梭于长安的书肆之间,不放过任何一本心仪之书。每得新书,他都视若珍宝,亲手整理装订,并在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下 “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这句题字不仅体现了他对书籍的珍视,更饱含着他对子孙传承文化的殷切期望。后来的成语 “汗牛充栋”,便是对杜暹等人藏书佳话的生动诠释,至今流传后世。
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囤书者——范钦,他是明代著名藏书家,一生痴迷于收集各类书籍。在调任各地官职期间,他每到一地都会特意搜访当地文献。与其他偏重版本的藏书家不同,范钦重视当代人的著作,因此其藏书以明刻本为主,尤其以明代地方志、政书、实录、诗文集居多,颇有“厚今薄古”之意。
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间,范钦辞官归隐后修建藏书楼,取名 “天一阁”,取自《周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之义。天一阁四面临水,上层通为六间,中间用书橱分隔;下层分为六间,是古代藏书楼建筑的典范。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朝廷下诏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 638 种。乾隆皇帝见范家藏书数百年不毁,便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与书橱款式,仿照修建了著名的 “南北七阁”,用于收藏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由此名闻全国。
清朝同样有不少囤书者,其中杭州的丁丙、丁申兄弟以藏书闻名于世。他们的祖父丁国典因仰慕远祖丁顗藏书八千卷,便将自己的藏书楼命名为“八千卷楼”。丁氏兄弟自幼受家庭熏陶,对藏书事业充满热情。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许多藏书楼惨遭损毁,大量书籍流离失所。丁氏兄弟痛心疾首,决心尽己所能抢救书籍。太平军攻打杭州时,文澜阁《四库全书》大量散佚民间。丁氏兄弟心急如焚,四处搜寻,甚至在战乱中冒着生命危险收购散落的书籍。他们或从废纸堆中抢救书籍,或从书贩手中购回书籍,历经艰辛,终将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大部分找回,并加以整理、抄补。
除了抢救《四库全书》,丁氏兄弟还广泛收集其他各类书籍,不断充实八千卷楼的藏书。他们的藏书不仅数量众多,还不乏宋元善本、明清珍籍,在当时的藏书界颇具声誉。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八千卷楼的藏书最终因各种原因部分流散,但丁氏兄弟为保护文化典籍所做的努力永载史册,为后人所铭记。
历史上的囤书故事还有很多,其中有人为治学囤书,有人为文化传承囤书。每一个囤书故事的背后,都体现出古人追求知识的执着与珍视书籍的可贵品质。他们的囤书之举,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读书魅力,更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