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云南政协新闻网 >  彩云读书会 > 

珠江四十载的沧海桑田

—— 摄影集《珠江时间》赏析

作者:钧岳 来源:云南政协报 时间:2025年08月18日 15:33:13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摄影集《珠江时间》,收录了许培武、王璜生、于涛、胡群山四位摄影师跨越四十年的作品。该书以多元视角记录珠江沿岸的自然生态与人文变迁,探讨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地位。

王璜生1984年的珠江溯源系列,是摄影集中较早的作品。当时28岁的他与友人骑自行车,从珠江出海口伶仃洋出发,历时79天骑行3300多千米抵达云南曲靖珠江源。在没有 GPS、道路条件极差的年代,这次旅行堪称壮举。沿途拍摄的《无尽的山路》《小鸟天堂》等近千张照片,以粗糙的颗粒、松动的对焦和随性的构图,成为那个时代真实的视觉见证。这些照片不仅具有艺术性,更捕捉到改革开放初期珠江流域近乎未被现代文明侵染的原生态面貌 —— 从珠三角的桑基鱼塘、龙舟竞渡,到西江的奇峰叠翠、水上人家,再到桂西黔南的盘山土路、高脚木楼,生动呈现了珠江往日的多彩风情。

许培武的 “南沙,南沙” 系列作品则聚焦珠江的发展 “进行时”。作为人民日报社广东分社摄影记者,他从2002年开始,用22年时间对广州出海口南沙500平方千米区域进行系统性拍摄,见证了其从山海水田发展为大湾区核心临海现代新城的辉煌历程。他采用长宽比悬殊的宽画幅,以开阔的视野容纳更多信息,既超越了新闻摄影的局限,又赋予画面诗意表达。从2003年的《南沙湾绿地广场,邮轮母港前身》到2024年的《在建大湾区体育中心》,一张张照片真实再现了推土机驶过菜地、废墟夷为平地、渔村搬迁、现代化建筑崛起的全过程,犹如一部城市的影像文献。

出生于西安的摄影家于涛,也是当代珠三角移民潮中的一分子。2011年至 2013 年,他用三年时间从珠江入海口虎门溯流而上,直至云南马雄山珠江源,完成了系列作品的拍摄。他镜头下的珠江,既非纯粹的自然景观,也非简单的城市地标,而是承载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的精神坐标。照片中包含各色人物和景观,将珠江流域作为 “问题现场” 的拍摄视角,使其作品独树一帜。

胡群山是一位专注拍摄珠江源头的女摄影师,她的 “珠江源・盘江考” 系列作品为摄影集增添了人文厚度。她沿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足迹,以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珠江源南盘江的江河流程、人物及植被变化。《从珠江源风景区搬迁出来的苗族人家》等作品,既记录了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也对开发与保护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她在书中分享道:“对很多人而言,母亲河可能只是一种说法。但珠江就在我身边,与我朝夕与共,我对她有亲切感,老百姓与我的镜头也没有距离。” 这种亲密感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与许培武的宏观记录、王璜生的历史追寻、于涛的情感表达形成互补,共同构成了珠江叙事的完整拼图。

四位摄影师的拍摄风格迥异:王璜生全域贯通、许培武深度观察、于涛聚焦现场、胡群山深入乡野,但他们的作品共同回答了顾铮在书的序言中提出的 “如何通过视觉叙述打破珠江在中国叙事中的边缘状态” 这一命题。

《珠江时间》想通过照片告诉读者,摄影的核心价值不仅是瞬间的艺术抓拍,更是记录时间变迁的容器。也许这些照片中有的因年代久远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可正是那种拙朴中蕴含的绝对真实才是最为打动人心的力量。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2004-2021 云南政协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网站上的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设计/制作:云南政协报社
  •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096    滇ICP备1100679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