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的陇川县,蝉鸣裹着湿润的风掠过龙江西岸。陇川县勐约乡营盘村营盘村民小组的泊心湾风景度假区内,圆形的茅草木屋沿环湖栈道整齐排开,像散落在湖边的棕红蘑菇。今年刚好60岁的邹有贵戴着黑色保安帽,站在景区入口的黄黑栏杆旁,盯着停车场方向直乐:“搁以前谁能想到,咱们移民村能变成这么漂亮的景区?”
从“搬得出”到“住得好”
营盘村的故事,要从水库建设说起。当年,为支持龙江水电站工程建设,营盘村民小组的村民告别世代居住的渡口老房,搬进了政府统一盖的新楼房。
虽然住上了亮堂的新楼,但是村集体却没什么收入。村民们靠着几亩地种植玉米、释迦果糊口,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老人和孩子,农民人均收入偏低,营盘村名不见经传。
转机出现在2019年。陇川县抓住“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机遇,瞅准移民村的山水资源和渡口历史,提出了“以旅兴村”的新思路,依托龙江水电站的好山好水,还有老一辈人摆渡的故事,建起一座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泊心湾风景度假区。
“过去总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曾经我们只会‘吃山水’,不会‘护山水’‘用山水’。”负责泊心湾项目建设的杨雨恒是昆明市东川区人,20多年前来到营盘村,对营盘村的变化历程非常清楚。他认为,移民村不缺故事、不缺资源,缺的是把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的办法。
从图纸到实景,当地党委、政府给泊心湾的建设按下了“加速键”。201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泊心湾景区争取到边疆党建长廊“四位一体”项目资金500万元;2020年,整合搬迁安置、生态环境等部门的“美丽家园·小康库区”、环湖栈道等3个项目,总投资超千万元;同年正式动工,16栋民宿、游客服务中心、餐饮中心拔地而起,塑木栈道沿湖铺开,人工沙滩依势而建,画舫、摩托艇也陆续到位;2021年景区初具规模,第二年就评上了国家AAA级景区。
“党建红”点亮“共富路”
在泊心湾,最明显的变化不是风景,而是“党建引领+文旅融合+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
“我们不是‘外来老板赚大头,村民打工赚小头’,而是让项目成了全村的‘共同事业’。”杨雨恒介绍,项目运营采用的是“党建牵头、公司管理、村集体统筹、村民参与”的机制。村党支部把关方向,引进专业团队进行日常管理,村集体把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整合起来,村民通过土地入股、自己经营、景区打工三种方式一起干。
这种机制让村民真正成了主人。营盘村村民杨恩学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种植的火龙果几角钱一斤都卖不出,现在在景区开船,每月能挣三四千元。记者见到他时,他坐在船驾驶舱里,浅蓝色Polo衫外罩着蓝黑救生衣,手搭在木方向盘上,眼睛紧盯着湖面的涟漪。
“开船得考证,公司补贴了大部分学费。”杨恩学摸了摸方向盘,“以前哪摸过这玩意儿?现在游客夸我开得稳当,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土地入股是另一条增收路。目前,泊心湾已带动74户村民年均增收2500多元,直接解决了50多人的就业问题,还带火了周边餐饮业、零售业发展,让500多位村民有了活干。村集体每年能稳定收入19万元,这些钱用来修马路、装路灯、清垃圾,曾经“脏、乱、差”的移民村,如今成了干净漂亮的旅游村。
小村落里的“旅居经”
漫步泊心湾,细节里藏着巧思,环湖栈道用塑木铺设,人工沙滩避开生态敏感区,游船划定了行驶范围,污水也统一收集处理……
“建设时不砍一棵树,运营中护好一湖水。”杨雨恒指着湖面说,“以前村民图方便,垃圾往江里倒,现在游客一来,大伙儿都自觉捡垃圾。环境好了,口碑才会好,这才是长久之计。”
泊心湾的成功,是陇川县“以旅兴县”的缩影。作为“中国天然氧吧”,陇川县有龙江水电站的灵秀、龙安土砖文化驿站的厚重、邦瓦古树樱花谷的浪漫,更聚集着8200多名水库移民。
“移民安置不是‘一搬了之’,是要帮他们‘搬出新生活’。”站在泊心湾湖边,陇川县副县长尚炳广聊起全县旅居产业的发展思路——坚持全县“一盘棋”思想,出台《陇川县旅居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把边疆党建、乡村振兴等方面的资金整合起来,重点打造泊心湾等示范点;线上线下一起发力,举办“大美陇川”文化活动,用短视频拍“村民教游客做傣味、游客跟村民学竹编”的真人真事,让“旅居陇川”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鲜活注脚。
据尚炳广介绍,目前,陇川县已有龙安土砖文化驿站、邦瓦古树樱花谷等5个国家AAA级景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体系越来越完善。2024年,全县旅居产业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移民群众人均增收超3000元。
龙江水还在静静流淌,陇川县的移民故事还在继续。接下来,陇川县要在麻栗坝水库引进项目,建温泉酒店、特色民居、民宿客栈、商业街、酒吧街、文创区;规划清平乡中么古寨、勐约乡岳岛村,加快打造移民乡村旅居产品,让移民村成为发展亮点,让移民群众真正扎下根、过上好日子。
本版文图由实习记者陈雪梅、通讯员吕正赟采写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