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沿着蜿蜒的村道走进瑞丽市勐卯街道红光村,蝉鸣裹着凤凰花香漫过青瓦白墙,1500棵凤凰树舒展着翠绿的枝丫,向着蓝天轻吟;荷花塘边的木栈道上,游客举着手机,把锦鲤跃水的瞬间永远留住;村头柒安小院的竹帘被风掀起一角,咖啡香混着三角梅的花香,成为这个移民村夏天独有的味道。
这里是红光凤凰谷乡村旅游景区,也是93户288名移民的新家园。从保山北庙水库边的故土到瑞丽江畔的沃野,60年间,移民们用双手把荒坡变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旅居胜地。
从“石头坡”到“花果山”:
政策托起稳稳的家
时间回到1964年。为支持国家工程建设,原保山县的村民们带着对故土的不舍,翻山越岭来到今天的瑞丽市。那时的红光村,“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
变化从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地开始。这些年,政策像颗“种子”,在荒坡上发了芽。
“我们的目标只有一条: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瑞丽市搬迁安置办公室主任蒲艾说,2019年到2025年,仅红光村就争取移民后扶资金超5000万元,再加上乡村振兴、水利等方面的资金,红光村不仅修了生态停车场、环村步道,还建了污水处理系统。
同样的变化在瑞丽市勐秀乡芒岗村也正上演,近年来,村民们将荒坡改造成稻花鱼基地,连废弃的养猪场都改造成为“水漾山林”生态营地。
硬件好了,软件也得跟上。红光村成立村民合作社,90%的移民都入了股;芒岗村推行“1+2+N”网格管理——1名党员包20户村民,N个志愿者跟着帮忙调解矛盾、管护环境。“以前邻里间各过各的,现在村里大事小情,大家都坐一块商量。”红光村委会主任熊汶都说,党委、政府搭好了台,移民群众就能唱好戏。
从“种庄稼”到“种风景”:
移民村“活”了
红光村的荷塘边,瑞丽勐牛食品有限公司车间主任段安云正在打包牛肉干。“这两年,凤凰谷越变越漂亮,游客越来越多,去年8月我们就把厂搬过来了。”段安云说,“游客玩累了,总爱带点特产。”
段安云是移民村产业转型的代表。过去,村民就靠种水稻、甘蔗过活;现在,凤凰谷里“长”出了新花样——莲花、果树串起了餐饮、民宿、露营产业;村口生态停车场日均赚800元,清水鱼塘一年能有15万元收入;6家文旅、餐饮企业入驻,雨林公园、红光书屋、古琴社成了新地标。
“我们的思路是‘整村运营+农文旅融合’。”熊汶都介绍,村集体把土地、老房子流转到合作社统一改造,再找企业投资。现在正在建农家菜体验馆,今后可以让游客吃上移民做的“土家菜”。
在芒岗村,稻花鱼更是这里的特色。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光勇指着稻田说:“每到周末,家长带孩子来抓鱼,既能体验农耕文化,又能听移民故事。”
据介绍,芒岗村把稻田变成了“课堂”,把搬迁历史编成10大类、134个研学课程,至今已有20多批次、2000余名学生前来参加研学活动。加上柑橘采摘园、水漾山林营地、亲子基地等,村里的“周末经济”越来越火。“光卖稻花鱼,村集体每年就能多赚20多万元。”李光勇笑着说,村民现在有土地流转费、项目分红,还能在基地打工,人均年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
从“新邻居”到“老熟人”:
旅居生活甜了心
推开红光村柒安小院的竹门,老板朱爱华正在调试线上预订系统。“好多游客提前一个月就订房,还有人认领了院里的树,定期通过视频看它抽芽。”她指着青砖灰瓦的老房子说,“瑞丽市搬迁安置办公室帮我们通了水电、种了绿植,现在小院马上要正式营业了,心里直泛甜。”
这样的“新村民”故事,芒岗村的柴火农家也有。今年50岁的段菊顺去年开了农家乐。“以前就靠种地、打工,日子过得非常紧。”她说,瑞丽市搬迁安置办公室组织烹饪培训,她学了手艺,回家就支起了灶台。现在,旺季每天能接12桌客人,加上景区的订单,小饭馆的桌子都快摆不下了。
移民村的“朋友圈”还在变大:红光村正修5千米林下康养步道,以后扫码就能听语音导览;芒岗村要种1000亩香水柠檬,把红色教育、农耕体验、鱼稻共生串成更长的产业链。
“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多人知道,云南的乡村不仅能‘看’,更能感受到不一样的生活。”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搬迁安置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暮色中的红光村,凤凰树的影子拉得很长。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水,可荒坡变成了花园、村庄变成了景区。这不是远方的童话,而是每个移民用双手、用汗水、用对美好生活的盼头写出的“幸福故事”。
本版文图由实习记者陈雪梅、通讯员吕正赟采写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