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芒市龙昌移民村的巷道里,水泥路泛着润泽的光。阿昌族村民俸智勇家的院墙上,成串的玉米如金色的风铃轻晃,他抚摸着饱满的穗粒,笑意里藏着岁月沉淀的踏实。
“搬到移民村的这十六年,日子就像这玉米,一粒比一粒甜。”俸智勇说。
从深山到新村:
一场迁徙的“重生”
龙昌移民村是建设弄另电站规划安置的移民新村,涉及666名移民。2007年,为支持电站建设,原本居住在70千米外芒市江东乡的5个村民小组村民搬迁至此,在这片新土地上重建家园。
作为全国最大的阿昌族群众聚居移民村,这里86%的村民是阿昌族,他们与景颇族、傈僳族、汉族等民族群众聚居,绘就了多民族融合的生动画卷。
搬迁前,俸智勇一家守着深山里的木架房。如今,硬化的村道直通城区,天然气通到灶台,雨污分流系统让街巷清爽整洁。“现在开车去芒市上班,20分钟就到,农闲时还能在家门口务工。”俸智勇说,这些都是搬迁给村民带来的便捷与希望。
多民族共融:
新村里的“同心圆”
在龙昌移民村,不同民族语言交织成了独特的“方言”。每逢节日,不同民族的村民还穿上各自民族的盛装,阿昌族的银饰、景颇族的织锦在阳光下争艳。
“春节贴春联,阿露窝罗节跳窝罗舞,每个节日都是全村的狂欢。”俸智勇笑着说,虽然民族不同,但邻里之间还互相送药、帮种帮收,感觉“比亲戚还亲”。
这种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源于当地党组织的深耕细作。从户籍迁移到基础设施建设,当地的基层党员干部化身“黏合剂”,协调产业扶持、调解矛盾纠纷、组织文化活动……“有了党员干部的带头,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龙昌移民村党支部书记王顺海说,正是这种“向心力”,让龙昌移民村成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产业与文化:
在传承中“生金”
沿着村寨漫步,“云美阿昌风味饭馆”的蓝色招牌格外醒目。老板娘曹先美正在厨房制作鲜竹笋炖鸭,蒸腾的热气里,阿昌族美食香气四溢。
“我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年纪大了,外出打工已经不方便了。2017年,靠着移民补贴和打工积攒的钱建了三层庭院。2018年,我经营起自己的农家乐,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千把块,比打工强多了!”曹先美笑着说。
曹先美不仅是农家乐的老板娘,还是阿昌族服饰制作的手艺人。在经营农家乐的同时,她还接了制作阿昌族服饰的订单。“制作一套阿昌族服饰能挣三四百块钱,如果有订单,一年能做100多套。”曹先美说。
龙昌移民村的致富秘籍,不仅藏在村头的坚果园里,还藏在曹先美的饭馆账单里,更藏在村民的“钱袋子”里。
“2008年之前,村里主要靠种植甘蔗、水稻等,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不一样了,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芒市搬迁安置办公室结合实际,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项目资金,投入1400万元先后建设了村内道路硬化和绿化亮化工程、雨污分流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天然气入户工程等基础设施,人居环境质量大幅提升;积极探索产业发展路子,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投入500多万元发展特色产业;投入490万元实施了龙昌移民村肉牛养殖合作社项目;投入50多万元扶持移民群众大力发展坚果、咖啡、鲜食玉米等特色农业,不断拓宽移民增收渠道。”芒市搬迁安置办公室副主任杨荣海说,这里有300多亩坚果林,青果挂满枝头;肉牛养殖场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截至2024年底,龙昌移民村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有搬迁前的10倍,达到1.8万元。下一步,芒市搬迁安置办公室将积极引导移民群众继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拓宽移民群众增收渠道,以移民合作社为发展平台,不断完善移民利益联结机制,加大收益分配力度,持续增加移民收入。
阿昌族文化是龙昌移民村的另一张名片。阿露窝罗节的窝罗舞狂欢、春灯舞狮的热闹、过手米线的长街宴……这些传承千年的民俗不仅是阿昌族的民族根脉,更是吸引游客的“磁石”。
站在移民村高处远眺,新栽的坚果林在山坳间铺展,孩童们在硬化的村道上嬉笑奔跑。龙昌移民村的变迁,是云南水库移民安置工作的生动注脚:从“搬得出”的安居,到“稳得住”的融合,再到“能致富”的发展,每一步都彰显着政策的温度、浸润着奋斗的汗水。
紧邻芒市机场的区位优势,让龙昌移民村规划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示范村”底气十足。“‘十五五’期间,我们准备把龙昌移民村打造成具有阿昌族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村寨。”杨荣海描绘着这样的新图景:通过建设阿昌族博物馆、民族文化广场、游客接待中心等,让民族文化“活”起来;持续做强坚果、肉牛产业,让移民群众腰包更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游客来了,既能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也能见证移民搬迁的“中国故事”。
本版文图由实习记者陈雪梅、通讯员吕正赟采写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