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白鹤滩水电站已经在发电送电,但还有许多后续工作需要持续推进和完善。其中,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就需要从“安置”到“安居”的落实落细。
走进白鹤滩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点,这里的生活环境和移民们的生活状态令人赞叹。这一切都得益于国家有关政策的落实落细,得益于省搬迁安置办公室对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细心落实。
“一线工作法”用真情做实事
“一线工作法”是白鹤滩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一个重要“法宝”。省搬迁安置办公室运用这一“法宝”,将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和后续服务工作做细做实。
进入三伏天,巧家县迎来了一年中气温最高、最闷热的季节。7月16日,按照省搬迁安置办公室的安排,巧家县水电移民服务中心副主任谭再明组织巧家县蒙姑镇工作人员和华东设计院工作人员来到移民社区,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在细心听取群众意见后,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则向群众解释说明相关情况和政策。
从2019年调到县水电移民服务中心工作以来,谭再明坚持每天和移民群众工作生活在一起,在一线处理纠纷、调解矛盾、解决问题,许多矛盾纠纷都在现场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如此,谭再明还正确处理“情”和“理”之间的关系,以情感人、寓情于理,兼顾情理与法理,将情理渗透到法理中,用法理引导情理,使群众理性对待问题,以合情、合理、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我们要换位思考,心里时刻装着群众,不遗余力地为群众解决烦心事,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才能做好移民工作。”谭再明说,他深入浅出地解释移民政策,合情合理地为移民群众解决问题,赢得了移民群众的信赖。
杨清礼是巧家县滨江社区党委委员、居委会副主任,又是社区“勤杂工”。移民村里不论是谁家的自来水管道漏水了,还是下水道堵塞了,只要接到电话,他就立刻到现场进行处理。移民群众亲切地称他为“物业大管家”。
除了完成本职工作,杨清礼还主动帮助群众修修补补。遇到邻里间产生矛盾,他也会乐于为群众说和、化解。
“邻里矛盾大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解决了这些小事,大多数矛盾都能迎刃而解。”杨清礼说。
在库区移民安置点,像杨清礼这样的干部很多,他们用真情做实事,疏通基层治理的“堵点”,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了安置点的平安和谐稳定。
群众工作没有“休止符”
移民安置区的平安和谐,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政策,得益于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得益于省搬迁安置办公室的周密部署,也得益于基层干部耐心细致的工作。
自白鹤滩水电站库区移民搬迁工作启动以来,巧家县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政法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工作机制,压实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一把手”责任,做到系统谋划、高位推动,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搬迁后续服务保障工作,建立“每日一调度、每周一碰头、半月一研判、每月一汇总”的工作机制,组织镇村干部、网格员、护村队等,开展常态化走访排查矛盾,进行定期评估研判,找准矛盾纠纷根源,以村小组首调解、村委会再调解,司法所、派出所、综治办等部门联合调解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
针对摸排出来的矛盾纠纷,他们逐一分析研判、逐一制定方案、逐一明确责任,严格落实包保责任制,坚持从实际出发、从问题出发,根据风险隐患级别划定包保责任人,确保包保措施不虚不空、精准有效。
群众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正是这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好措施和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群众做实事的移民工作者,守护着库区的好风景。
法治宣传筑防线促和谐
维护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需要情理,更需要法治。根据省搬迁安置办公室的安排,巧家县移民搬迁安置部门的干部深入库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注重普法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刚大学毕业的胡浩今年6月成为巧家县移民社区滨江社区的政策宣传员。她的具体工作是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提供各种政策信息、为群众答疑解惑,增强移民群众对政策的理解。“政策宣传对政策的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连接政府和群众的重要桥梁。”提及自己的工作,胡浩很有成就感。
巧家县玉屏街道挖掘与移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法治故事,拍摄移民主题系列微电影,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群众喜欢什么形式的宣传就用什么形式进行宣传,这是我们创作系列微电影的初衷。”巧家县人民政府玉屏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杰说,这种微电影,今年内计划制作7期,明年将达到1个月1期 。
如何让守法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巧家县玉屏街道文笔社区的法治文化主题广场,为基层普法宣传增添了新景观。这个广场选址在人流量较大的群众休闲娱乐场地,以“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法治社会”为主题,在不改变广场原有景观的前提下,注入法治元素。
法治文化主题广场设“法”字墙、“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宣传牌、法治驿站等。宣传内容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让来到广场的群众乐见、乐学、乐用,发挥了促进市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作用。
据介绍,通过法治宣传微视频、法治文化主题广场等,文笔社区将法治宣传落实到基层治理,把生硬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形象,让法治精神如春风化雨般融入移民生活,提升了移民法律意识,促进了库区法治建设。
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在库区仅仅是普法强基工作的一个落脚点。近年来,巧家县搬迁安置部门安排重点时段,深化普法教育,开展了送法进校园、法治护成长等活动。通过以案释法、现场答疑解惑、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精心设计法治宣传内容,耐心细致地对学生及家长讲解预防校园霸凌、反诈防骗、禁毒防艾、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发放普法手册和资料,采用送法进集市的方式进行普法宣传,用贴近生活的实例向赶集群众、集镇商户讲解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安全、防邪反邪、防诈骗等方面的知识,并宣传森林草原防灭火知识,严防森林火灾发生。
让普法队伍走进田间地头和群众家里,借助典型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知识及防电信诈骗、森林草原防灭火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讲解大家普遍关注的土地、邻里、婚姻家庭纠纷等方面的知识,推动群众自觉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想观念。
这一系列活动,促进了移民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懂得了依法维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结对共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在以往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各部门之间信息流通不畅,资源整合不到位的现象。现在我们把各方力量集中起来,形成了合力共治机制,实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以来,巧家县各移民安置区开展了结对共建活动,如,邱家屿社区和花园社区实行结对共建后,基层治理成效有了明显的提升。
邱家屿社区是新成立的社区,有居民2186户5914人,其中搬迁安置户2088户5677人。花园社区是老社区、先进社区,先后荣获了“全国创建学习型家庭示范社区”“云南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昭通市民主法治社区”“昭通市先进平安基层单位”“昭通市文明单位”等称号。
“一个新社区,一个老社区,结对共建促进了融合发展,实现了共同繁荣。”邱家屿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龙生巧说。
确定结对关系后,社区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补强弱项。在文化交流、就业创业交流和轮岗学习等方面,实现统筹共商共建,并取得以下成效:
实现“组织互补”。通过社区党组织座谈会,探讨研究社区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基层党建等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和社区群众“急难愁盼”。
促进“文化共建”。发挥城市社区文化资源优势和驻区单位部门职能优势,组织社区志愿者、文艺积极分子进驻移民社区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联谊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促进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形成“信息互通”。整合信息资源,探索搭建信息互通平台,加强市场、就业等信息交流,积极引导移民群众树立市场意识、就业意识,了解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参与创业就业,解决增收难的问题。
推进“服务联手”。整合城市和移民社区服务资源,做好指挥协调、供需对接、信息通达工作,将城市社区便民服务和移民社区惠民服务有机整合,搭建互通平台,探索建立互助服务新机制,大力发展各类中介服务、家政服务、生产服务等项目,积极拓宽便民惠民服务领域。
倡导“爱心互助”。打破地域观念,在结对社区中大力倡导爱心传递,重点针对困难家庭、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由结对社区集中组织开展系列帮扶活动,探索建立“关心、关爱、关怀”的爱心互助机制,营造友爱、和谐的良好氛围。
通过开展合作共建,玉屏街道邱家屿社区与花园社区形成了资源共享、经验互通、交流协作、互帮互助、共建和谐社区的机制。
智慧社区提“智”增效补短板
在巧家县蒙姑镇文笔社区内,一条条街道宽阔整洁、四通八达;一栋栋楼房整齐有序、洁净清新;绿地里碧草茵茵,花坛内姹紫嫣红。
这是由白鹤滩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户组建的新社区,共建设移民安置房屋315栋1625套,集中安置移民1595户5399人,配套设施按照城镇标准规划建设。
按照省搬迁安置办公室的统一安排,社区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将社区划分为11个网格,实行联防机制,每10户至15户成立一个网格小组。建立大数据平台,“立体化”展现居民居住地图,建立社区、网格、家庭三级安全体系,实现“小网格、大管理、大安全”。
如今,走进文笔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管理人员只需轻轻一点鼠标,大屏幕上就展现出辖区网格员在线情况和所在位置。入户排查、矛盾纠纷处理等信息一目了然。
社区开发了“便民服务”小程序,群众可通过小程序办理许多业务,如卫生健康服务、劳动就业服务、民政服务等。
文笔社区还建立运行“334”移民服务管理机制,即镇村组“三级”联动服务模式,移民红黄绿“三色”分类管理模式,实行“四包四保”责任制,完善网格化管理,全面服务好移民群众。
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该社区实行24小时视频勘查和轨迹追踪,搭建联防联控“掌上”平台,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
2022年以来,社区借助昭通市推行“小小探头连万家,乡村振兴平安行”活动的契机,积极动员移民群众安装智能摄像头,把视频监控智能探头建设延伸覆盖到单位、村(社区)和家庭,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打造共建共享治理格局,实现“小探头”连接“大平安”的目标。
文笔社区党委书记皮明飞说:“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提档升级,使每家每户、每一个角落、每一条路段、每一个卡口都有‘岗哨’,同时,还能在地质灾害监测、防汛抗旱、道路交通安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方面实现信息化。”
共筑幸福新家园
为移民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是移民搬迁安置部门的职责。
巧家县滨江社区开办“爱心食堂”,为辖区老年居民、上学的孩子提供物美价廉的用餐服务。“爱心食堂”设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南侧,可同时容纳50人就餐。食堂向全体居民开放,提供一日三餐服务,每位就餐人员可在八个菜品中选取两荤两素。普通居民每份饭菜的价格为8元,60岁以上老年人和18岁以下的困难群众每份饭菜的价格为5元。
滨江社区负责人夏映秋说:“建立‘爱心食堂’的初衷就是让移民群众愿意吃、吃得好,解决社区空巢、独居、孤寡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吃饭问题, 同时兼顾父母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就餐,实现对‘一老一小一弱’的关怀。”
“目前,爱心食堂只对社区居民开放,未来将做到覆盖周边群众。”夏映秋说,社区“爱心食堂”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用餐服务,同时,守护好社区老人、孩子、弱势群体的幸福“食”光。
邱家屿社区就社区老年人较多的特点,为老年人建立了300余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走进活动中心,宽敞明亮的大厅,营造出温馨的氛围。舒适的休息区域和功能较为齐全的锻炼设施,都体现着对老年人的关怀。
活动中心设有健身区、舞蹈区、书画区、棋牌区等多个功能区域,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活动选择。无论是想要锻炼身体、学习新技能,还是想要与朋友们一起娱乐互动,在这里都能得到满足。
文笔社区还有一个“儿童之家”,内设亲子课程区、阅读区、集体活动区等,配备各种玩具。到了假期,社区邀请回乡大学生为儿童提供辅导服务。平时,则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们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为家长们解决后顾之忧。“儿童之家”拉近了父母与孩子、居民与居民、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了更加和谐的社会氛围。
“今天的移民社区,已经成为改善移民生活的服务机构和场所。”社区居民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