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协提案委员会:
强化业务联动 提升工作质效
今年以来,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坚持把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与委员工作室建设捆在一起抓,有效推动三项工作同促进、同提高。
在年初通过“移动履职”App向委员推送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利用各类会议时机,对做好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和委员工作室建设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进一步明确工作标准、方法和要求。
为加强对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和委员工作室建设的跟进指导,建立了年度报审工作计划、事前报备活动安排、事后报送开展情况等相关制度,适时对活动情况进行跟进指导,从严把好政治关口。
推行委员工作室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分组指导,把委员会负责人和办公室人员分成3个组,明确各组固定联系的委员工作室和有关委员,坚持每季度安排人员到所联系的委员工作室进行实地指导,并开展定期抽查,重点检查是否按计划开展活动情况。
在积极邀请委员参加学习、调研、视察、考察等基础上,指导各委员工作室结合举办重大活动,积极邀请工作室委员和界别群众参加活动369人次,确保63名委员及所联系的295名界别群众均参加活动1次以上。同时,结合落实专委会“七个一”和界别“五个一”工作,配合委员组织的各类活动,做好跟进服务,促进服务为民。
省政协经济委员会:
高位谋划 高效推进 推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见行见效
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制定了《经济委2024年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方案》,重点开展四方面工作。结合专委会“七个一”工作和界别“五个一”活动,组织委员在培训、协商、调研、视察、考察中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等开展宣传宣讲工作;为委员开展专题培训,推动工作规范化、常态化与实效化。开展“共话一个情”凝聚共识活动,以“同筑彩云梦、共话滇乡情”为主题,开展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74名委员联系了340名界别群众。开展“共谋一件事”建言资政活动,结合省政协十三届十次议政性常委会,把委员形成的高质量调研报告和社情民意信息转化为大会发言材料,现已提交12篇高质量发言材料。谋划好委员工作室工作,“一对一”指导委员工作室开展工作。此外,在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方面,制定《经济委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工作方案》,组织开展“政协委员基层讲堂”活动,省政协常委马勇向基层群众讲授了“有一种叫云南的机遇”专题讲座。
下一步,经济委将按照省政协党组的工作要求,引领委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已经创建的《中国式现代化论纲》委员读书群,组织委员和界别群众开展线下读书活动,宣讲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充分调动委员履职积极性 进一步发挥委员主体作用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结合工作实际,把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纳入专委会工作部署,体现在专委会“七个一”、界别“五个一”工作之中,融入视察调研、协商议政、民主监督等履职活动中有序推进。年初,引导委员会68名委员按照每名委员联系界别群众不超过5名和“七个不联系的范围”确定276名联系对象,每名委员至少独立完成或参加1项履职“服务为民”活动。
立足农业界别、九三界别委员中农业科技人员多的优势,联合九三学社云南省委组织农业界别和九三界别委员深入基层,开展好“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强泸沽湖保护治理”“推动云南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调研协商活动,引导委员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农业生态安全关键“卡脖子”问题建言献策。其中,省政协委员陈穗云领衔创建的“云南省绿色农业生物技术开发创新团队”在我省多地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和绿色农业生物技术培训,其带队调研并主笔《2023年杞麓湖保护治理民主监督调研报告》,获得了中共云南省委主要领导的高度认可与批示。
下一步,专委会将继续引导委员立足自身工作实际,做好联系界别群众和履职“服务为民”具体工作,协助党委和政府做好宣传政策、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工作,最大限度地凝聚发展共识。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充分发挥平台作用 着力彰显界别特色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着力引导委员不断强化责任担当,积极探索方式方法,推动两项工作深度结合,取得较好实效。
在发挥平台作用方面:坚持把7个界别委员工作室作为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重要窗口。委员会委员按界别、职能分入相应工作室,完善委员工作室成员“一人一档”履职管理制度;分管副主席和专委会负责人主动加强对委员工作室的指导联系和协调服务,形成成熟的联合履职机制;并利用多媒体信息平台,坚持“开展活动有宣传,社情民意有反映”,不断扩大委员工作室影响力。今年以来,7个委员工作室共开展学习座谈、民情恳谈、实地调研等活动30余次,体现了社会责任担当。
在彰显界别特色方面:发挥专委会组织优势和委员界别行业优势,推动各项活动有序开展。如:环境资源领域委员组织界别群众参与湖泊保护治理、绿色农业发展等活动,并多次开展生态环保调查研究、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助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农工党界别委员结合乡村振兴联系点开展“服务为民”活动,在南涧彝族自治县举办了50名乡村医生参加的培训班,不断提升乡村卫生健康医疗队伍的能力和水平;科协界别委员与省通信学会、生物多样性学会等联合,建立了5个“科协界民意连线站”,组织委员和界别群众积极参与科技“三下乡”、支教助学、科技服务到边疆等活动。
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打响履职“服务为民” “下基层、惠民生”工作品牌
今年以来,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结合年度协商议政、调研视察,积极开展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创新打造“下基层、惠民生”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特色品牌。
3月,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召开全体委员会议暨全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工作座谈会部署今年专委会各项履职工作时,专门安排议程传达学习省政协关于认真组织开展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和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相关要求,将两个《意见》印发参会委员,省政协有关领导对两项工作贯彻落实提出明确要求。专委会70名委员按要求确定了经常性联系界别群众324人。
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思路,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下基层、惠民生”为主题,倾力打造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特色品牌。连续组织开展了8场“下基层、送健康、惠民生”系列活动,达到了既助力基层医疗机构提高诊疗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又帮助基层群众提高健康生活素养的目的,受到了基层医疗机构、广大患者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下一步,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将持续组织医卫界别委员“送健康”、教育界别委员“送教育”、科技界别委员“送科技”、体育界别委员“送健体”的系列活动,打响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下基层、惠民生”的工作品牌。
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紧密联系界别群众 积极履职为民服务
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发挥界别和委员的优势特长,确保两项工作务实有效落实。总工会界别结合“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调研,组织委员广泛听取一线职工呼声,并积极开展解难帮困活动。妇联界别在“妇女儿童和家庭利益诉求”界别活动中,积极开展相关法规政策宣传,并积极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注重引导委员把开展两项工作与履行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实现干好本职与委员履职的相互促进。针对社法委律师委员较多的实际,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传、国家安全教育日等时机,组织3名律师委员开展法律宣讲96场次,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500余人次。
发挥政协履职平台的融合功能,确保两项工作常态长效进行。与调研视察、协商议政相结合,引导委员深入一线与界别群众交流,注重收集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通过政协渠道积极反映。与院坝协商工作相结合,结合调研指导院坝协商和开展三级政协联动协商工作,先后邀请30名社法委委员参加,为基层治理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出谋划策。组织律师委员积极参与有关法治议题的院坝协商,开展法律宣传,进行解疑释惑,引导群众依法依规解决问题。与委员工作室相结合,指导所属5个委员工作室积极开展宣讲政策、听取民意、法律援助、技术指导、解难帮困等工作。
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
结合“双推”协商活动 扎实开展工作
今年以来,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立足政协性质定位,积极履职尽责,认真开展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工作。
目前,省政协民宗委72名入委委员与288名有代表性的界别群众建立了常态化联系。省政协民宗委坚持把政治学习摆在首位,进一步深刻认识做好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教育引导委员把讲政治落实到联系界别群众工作中,寓思想政治引领和凝聚共识于视察、调研、大会发言、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履职过程中,团结引导界别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创新平台和载体,设立委员讲堂4个,向界别群众宣讲我国民族和宗教相关政策法规,协助做好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推动党政决策部署落地见效。通过委员工作室等渠道,引导和教育委员积极主动了解界别群众的发展意愿、生活诉求,力所能及地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物资、送资金等帮扶活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把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与省政协“双推”协商活动相结合,依托委员自身工作和生活平台,聚焦民生面向全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特别是做一些“关键小事”,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扎实推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
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
聚焦民生实事 广泛凝聚共识
为进一步优化改善营商环境,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组织委员走访了云南台商协会、云南侨商会,与界别群众座谈交流,听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和建议。收集整理了当前16个州(市)港澳台侨和外资企业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将情况反馈有关部门。结合“加快边民互市商品落地加工,推进沿边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云南跨境旅游发展情况”等专题协商调研,深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临沧市、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抵边村寨与边民群众座谈交流,了解情况、反映诉求、建言献策。
港澳委员更加注重广泛凝聚共识,在联系服务港澳群众中认真做好政策宣传、解疑释惑工作,积极发挥“双重积极”作用。通过在港澳举办学习全国两会精神、香港回归27周年纪念日、国安法解读等活动,向所联系界别群众,积极宣传“一国两制”方针政策,增进港澳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牢记履职为民理念,关注民生。昭通市镇雄县发生山体滑坡后,港澳委员向灾区捐款20万元,用于支持现场救援和灾后重建。
下一步,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将始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展调研视察、推进成果转化;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营造合作共事、团结联谊的良好环境;以平台搭建为支撑,服务云南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建机制 强阵地 树典型
今年初,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研究制定了《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2024年度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方案》,将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在方案中做了统筹安排,及时把省政协相关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传达给委员会每一名委员,委员会的65名委员共与255名界别群众建立经常性联系。先后编印了三期《委员履职温馨提示》,向委员进一步介绍“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应该做些什么”“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主要围绕哪些方面开展”等内容。
充分发挥委员工作室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中的阵地作用,积极选树先进典型,推广给其他委员学习借鉴。如:建水紫陶代表性传承人田静委员,于2022年依托其紫陶传习中心设立了个人委员工作室,在联系界别群众和“服务为民”方面积极发挥作用,被评为“省政协履职优秀委员工作室”。
发挥专委会基础性作用,在履职过程中为委员广泛深入地联系界别群众、开展“服务为民”活动搭建形式多样的平台。一是在各项协商调研视察中,邀请智库专家和界别群众参与,让委员与他们直接对话、倾听意见。二是以委员读书活动为载体,形成以委员读书带动界别群众读书的社会外溢效应。三是助推乡村振兴挂联工作搭建“为民服务”平台,推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和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走深走实。
红河州政协:
“商”出小河边村民 “玫瑰花般的笑容”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协将院坝协商贯穿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全过程,联合弥勒市政协助推小河边村实现“花商”“花企”“花园”的3.0蝶变。
聚焦解“发展之痛”,组织政协委员、村民代表、村委会干部开展协商,找准制约玫瑰花产业发展的堵点,达成共识,成立“委员服务团”,采取委员资源联享、群众难题联解、公益服务联办“三联法”,集成打造庭院办证厅、科技指导小队和法律护航讲座等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项目,全力疏通堵点。
聚焦纾“升级之困”,建立委员协调引导、部门帮助扶持、银行主动服务、商户诚信发展的长效机制,协助完成授信220户,授信金额5742万元,用信金额1481万元,覆盖“花商”31户。“委员服务团”进村组建“村EO”讲武堂“玫瑰班”,组织“花商”学习现代企业知识。
聚焦破“治理之难”,协商开展治厕所、治污水、治垃圾、治村庄“四治”行动,助力实施村庄外立面改造、滨河道路改造等工程和健全完善管理维护制度。发出倡议书,组织委员进村阐释政策、收集社情民意信息,协商建立“诚信经营户挂牌亮证,失信户摘牌惩治”机制。建立农业农村界别、经济界别委员挂联N户经营主体的“1+1+N”网格化服务体系,帮助收入来源单一的“商户”用活闲置房屋开办民宿、开展网络直播零售。
西双版纳州政协:
聚焦阵地建设 服务基层群众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协以聚焦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为中心、建强用好委员工作室为阵地、高质量服务保障政协委员高效履职为抓手、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机制为保障,形成聚焦一个中心、建强一个阵地、发挥一个主体、完善一套机制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和履职“服务为民”工作机制,让委员“身入基层、心在群众”。
州政协紧扣专门协商机构职能定位,支持引导委员紧紧围绕州委和州政府落实“三个定位”、发展“三大经济”、壮大“七大产业”等中心工作建言献策、凝心聚力、协商议政,推动委员在助推高质量发展中服务为民。
建成橡胶产业、石榴籽等41个涵盖区域、专委会、产业、个人等类别的委员工作室。将其与院坝协商、民主评议、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履职阵地、平台、渠道结合起来,帮助解决一批民生实事。
建立“委员联系群众日”制度,由专委会牵头,推动严格执行“六个一”工作机制及年度计划,走进基层一线开展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
先后制定出台《政协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委员会关于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的意见(试行)》《关于开展界别小组活动的实施办法》等制度机制,将272名政协委员全部编入界别委员小组和委员工作室,常态化开展履职活动。
楚雄市政协:
“三抓三强” 深入推进两项工作落细落实
楚雄市政协始终把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和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作为政协履职的重中之重,通过抓队伍、强主体,抓载体、强平台,抓制度、强机制的方式,抓好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和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落实。
组织全体委员对所联系的界别群众进行规范调整。通过调整完善,全市233名政协委员共联系界别群众1165名,并常态化开展联系工作。健全完善委员联络服务管理“全链条”机制,充分激发委员主体作用,确保“联得紧、联得实”。
建成涵盖界别、单位、区域、个人四种类型的委员工作室27个,结合实际探索完善委员工作室“六个一”活动机制(即每个委员工作室每年高质量组织开展好一次民情恳谈、一次调查研究、一次学习联谊、一次院坝协商、一次“服务为民”活动,高质量完成“一件集体提案”),确保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和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有载体、有实效。今年以来,市政协共开展活动105场次,其中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23场次。
近年来,市政协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政协和省政协、州政协部署要求,结合实际重点探索建立委员履责承诺、“主席联系日”、委员“大走访”、界别召集人、界别“三联系”五项制度,推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和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