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云南政协新闻网 >  专题新闻 > 

夯基固本 培训赋能

——省搬迁安置办开展2024年下半年全省搬迁安置系统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综述

作者:王广旭 本报记者 魏 溦 文·图 来源:云南政协报 时间:2024年10月12日 15:39:39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提高全省搬迁安置干部队伍政治思想素质、依法行政能力和业务工作水平,努力培养锻造一支铸忠诚、严规矩,强本领、勤为民,勇担当、作奉献的高素质专业化搬迁安置干部队伍,9月25日至27日,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牵头在临沧市组织开展2024年下半年省搬迁安置办干部教育培训,此次集中培训安排了5次课堂教学、6次现场教学、1次经验交流和1节微党课,内容丰富多样。

增强学习动力 严守纪律底线

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省搬迁安置办党组书记、主任高明顺表示:“开展集中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集中学习培训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新时代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改革创新的迫切需要,是深化‘两个革命’、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升搬迁安置干部队伍能力素质的重要抓手,更是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搬迁安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际举措。”

同时,高明顺要求参训学员结合实际研究思考,做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要把日常工作和培训内容融会贯通,不断提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本领;要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统筹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自觉做到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勤于学习。

高明顺表示,培训期间,全体学员要严守学习纪律,严格落实课堂管理要求,做到“思想到位、人员到位、学习到位、作风到位”,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和省委实施办法,时刻注意一言一行,以实际行动展示全省搬迁安置系统干部的优良作风和良好形象,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更好地把学习成效体现在下一步工作当中。在推进移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前进道路上,要围绕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等重点工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推进移民发展致富,显著提升移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临沧沿边区位优势独特,有大小河流1047条,水能资源蕴藏量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7.83%。建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全省第一。”培训班上,临沧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丕明详细介绍了临沧市的独特发展优势,并表示此次培训定点临沧对推进临沧市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据李丕明介绍,临沧市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先后完成了以漫湾、大朝山、小湾、糯扎渡四大电站为重点的移民搬迁安置33562人,建成移民集中安置点68个,并大力实施移民后期扶持,先后获得国家和省移民后期扶持资金近18亿元,累计组织实施后期扶持项目达980个,建成“美丽家园·移民新村”23个,2023年末,临沧市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014元。通过一大批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项目的接续实施,临沧市移民“两区”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移民安居乐业”的局面,搬迁安置工作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李丕明表示,下一步,临沧市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笃行实干、开拓进取,推动临沧搬迁安置各项重点工作全面落实。

学员们聆听了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倍感振奋,纷纷表示,将珍惜学习机会,严格遵守培训纪律,端正学习态度,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作为学员代表,临沧市搬迁安置办公室党组书记杨青表示:“培训期间,我们做到‘三个自觉、三个强化’,即自觉放平姿态,强化自我进取意识;自觉调整心态,强化自我归零意识;自觉保持状态,强化自我管理意识。”

培训期间,学员们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带着问题、带着目标学习,着眼于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成为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表率。大家纷纷表示,将以这次学习培训为新起点,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力求学有所悟、学有所用,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主动融入和服务全省“三个示范区”建设、发展壮大“三大经济”、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不断推动全省搬迁安置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新跨越。

夯实业务培训 培养行家里手

开班仪式后,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搬迁安置工作为全体干部学员开展了内容丰富的课堂讲学。

临沧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李如英以《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题为学员授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这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这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全体学员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李如英表示。

随后,水利部移民管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宋向阳围绕加强移民安置全过程管理为全体学员授课。“要严格前期工作程序,推动移民安置高起点规划。紧紧围绕推进水利工程项目开工建设,指导地方高质量开展移民安置前期工作,并做好规划审核。”宋向阳表示,移民安置工作要坚持以移民为中心,推动移民安置高标准验收。深入修订考量移民安置验收办法,加快已建工程移民安置验收项目扫尾行动,确保项目验收进度;进一步明晰移民安置验收条件,确保移民安置验收必须在满足验收条件情况下通过。

结合培训内容,宋向阳提出,要加强专业能力建设,着力提升水库移民工作管理水平。加大政策业务培训力度,加强移民政策法规、水利工程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工作,改进培训方式,加强案例培训、实战培训,提升移民工作者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对项目实行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进一步加强水库移民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管理,做好移民统计工作;做好移民信访稳定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移民村开展调查研究,多解决实际问题,多化解矛盾纠纷,努力让移民群众满意。

随后,中共云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刘丽文围绕如何开展“三农”工作为全体学员进行授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刘丽文表示,当前的重要工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国家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

课上,刘丽文表示,要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包括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和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坚持党建引领、大抓基层,不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稳扎稳打、久久为功等内容。要学习领会蕴含其中的精神实质,切实把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落实到“三农”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不断增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人民群众可感可及。

除了专家授课,培训班还通过课堂讲学模式邀请各地搬迁安置办分享工作成绩和工作亮点,搭建起搬迁安置工作经验共享平台,通过经验互通实现移民安置幸福和美。

“近年来,普洱市搬迁安置办公室聚焦‘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紧扣移民后期扶持‘123456’工作思路,采取‘六抓六到位’的工作方法,有力推动全市后期扶持工作高质量发展。”据普洱市搬迁安置办公室主任施约波介绍,普洱市开展搬迁安置工作方法包括:抓责任,研究部署到位;抓口径,规范管理到位;抓监管,督促指导到位;抓进度,复查核实到位;抓整改,措施落实到位;抓成效,奖惩激励到位。下一步,普洱市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落实,狠抓问题整改、不断完善规范。督促县(区)切实落实整改主体责任,保障水库移民政策落地见效、移民工作长足发展。

水富市同样以“引变、随变、推变、促变”为主的“四变”变出移民美好生活,走出了一条以“移民之变”带“水富之变”,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之路。

据介绍,水富市开展搬迁安置工作具体举措包括:引变而变,移民变市民变出脱贫致富。多措并举推进搬迁安置工作,如期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随变而变,紧随时代主题变出持续发展。做到紧随形势变化,倒逼发展布局方向之变;紧跟政策变化,倒逼项目谋划机制之变;紧贴移民需求变化,倒逼后扶方式之变。推变而变,低效益变出高质量发展。推动移民变股民,推动优质资产出收益,推动一般资产保值增值。促变而变,增进人民福祉变出美好生活。通过搬迁安置、移民后扶、电站建设等举措,实现人民增收、社会稳定,让水富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通过经验交流分享,学员们表示受益良多,将牢记在此次培训中学到的先进工作理念,做到以学促用,助推搬迁安置工作再上新台阶。

拓展培训形式 锻造过硬本领

为丰富培训形式,此次集中培训还安排了6次现场教学活动,组织学员先后到凤庆县安石滇红茶合作社、凤庆县小湾镇杰鸿移民合作社等地考察交流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建设、移民产业建设和项目管理等方面工作。

为确保现场教学对各地开展搬迁安置工作具有借鉴参考意义,现场教学点的选取都经过深思熟虑,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以凤庆县小湾杰鸿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以“企业+合作社+移民群众”的方式,整合资源、发展经济,使移民群众就业有途径、致富有门路。2014年以来,该合作社累计整合政策扶持项目140多个。合作社有管理人员25人,固定员工168人,其中移民员工占75%;合作社优先聘用移民户劳动力,每年员工平均创收2.38万元,部分移民群众还同时得到“土地资金+务工工资+年底分红”三项收入。

此外,该合作社建立合作共赢、红利共享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合作社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搭建企业与当地群众和谐共生的桥梁;形成以合作社为平台的劳务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一条农村党建别具特色的新路子。近年来,该合作社相继获得临沧市脱贫攻坚奖社会扶贫模范、云南省林农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和表彰。

在凤庆县小湾杰鸿合作社现场教学点,学员们通过讲解详细了解了合作社在移民安置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深受启发,表示将认真学习借鉴现场教学点的先进经验做法,将所学所得融入推进搬迁安置工作顺利开展的实际行动中。

培训班还组织学员到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昔归自然村考察茶产业项目建设发展情况。在昔归自然村内,学员们边聆听现场讲解边讨论思考,现场学习氛围愈发浓厚,也进一步激发了全体学员的学习热情。

通过现场讲解,学员们详细了解临翔区昔归自然村以茶为媒,绘出昔归移民幸福美好生活图景的成功经验做法。据介绍,昔归自然村发展茶产业优势独特,在糯扎渡水电站建设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临翔区立足昔归茶叶资源优势,在安置方式上采取后靠集中安置来选点和规划布局,安置点于2015年建成,132户507名移民群众入住新家,做到以茶定居,移民安居也安心;通过不断加大对昔归茶叶产业发展扶持力度,推动三产融合,逐步构建了“一片茶叶带动一片景区兴旺一个区域”的发展格局,做到以茶兴业,扶出产业新气象;积极谋划后期扶持项目,走茶旅融合发展路子,谋划了“糯扎渡水电站安置区临翔区邦东乡邦东村昔归茶文化产业科技融合示范建设项目”,做到以茶富民,铺筑群众幸福路。

同时,学员们认真学习了临翔区搬迁安置办公室工作人员以《聚焦“四个一”建好移民美丽新家园》为题的工作经验总结。通过讲解得知,临翔区积极绘就移民搬迁安置蓝图,建设移民安居新村落,累计实施后期扶持项目170个,截至目前,建成“美丽家园·移民新村”6个;抓实一个产业,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聚焦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实现“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新格局,共实施移民后期扶持产业项目34个;培训一项技能,拓宽增收致富新渠道,制定了《临翔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技能培训实施方案》,开展移民就业技能培训4期,培训移民2600人次;健全一套机制,绘出美丽家园新画卷,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健全和完善移民集中安置点管理治理机制,形成全员共同参与美丽家园建设的浓厚氛围。

在沧源佤族自治县现场教学点,工作人员向学员们详细介绍沧源县永和移民新村和口岸建设发展情况。据介绍,近年来,该县勐董镇永和社区国门新村村庄建设成果显著,主要得益于对工作机制的深入探索,具体包括坚持在边固边,村庄建设从“边境”前移“抵边”,统一规划整体推进,组织推动搬迁定居,抓实教育夯实根基;坚持在边稳边,边境群众从“边民”变为“卫士”,实现支部带动、党群联动、治理促动;坚持在边兴边,产业发展从“单一”走向“多元”,发展口岸园区经济和边境旅游产业,持续组织劳务输出。同时,永和新村立足生态资源、民族文化、沿边优势,建成永和新村国家AA级旅游景区,切实打好“农旅融合”“文旅融合”“边旅融合”三张牌,生动描绘乡村之美、文化之美。

培训班学员还参观了沧源县勐角乡丽勐卡老寨移民搬迁安置点,学习其成功经验做法。通过现场学习,学员们了解到安置点近年来不断强化基层治理,激发移民内生动力,通过持续深化基层党组织体系网和社会治理体系网“两网融合”,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形成基层治理与产业发展共同推进的制度体系;大力打造乡村旅游新形象,开展实施“路域美”“设施美”“村庄美”三大工程;坚持产业赋能,走全域旅游新模式。通过移民政策项目植入、发展旅游产业等方式,实现移民“留下来”、地方“热起来”、生活“富起来”。

参观沧源县班洪乡下班坝自然村时,学员们在讲解中详细了解了班洪关于乡村治理的具体举措,包括:坚持激活“绿”潜能,建好美丽家园模范村,做到护好青山、靓化家园、激活资源;开启“红”动能,建好民族团结示范村,广泛凝聚共识,嵌入式促进团结,抱团式共同发展;提升“治”效能,建好稳边固边样板村,党员作表率,课堂强思想,探索全新治理模式。同时,班洪乡坚持办好、办特、办优党校,着力打造“三好”边境党校品牌。坚持党校姓党,办好党校;依托资源禀赋,办特党校;紧扣边境实际,办优党校,真正做到把党中央的“最强音”传播到祖国西南边疆“最末梢”。

通过一次次生动的现场教学,学员们拓宽了视野,在行程中学思践悟,实现干部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

现场教学直观且生动地展示了临沧市搬迁安置工作的实际成果。参训人员通过现场观摩和学习,深入了解临沧市搬迁安置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流程,学习各地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并相互交流,共同探讨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方法。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推进全省搬迁安置工作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2004-2021 云南政协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网站上的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设计/制作:云南政协报社
  •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096    滇ICP备1100679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