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近年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各级搬迁安置部门聚焦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兴水润滇”工程实施要求,紧扣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会致富”目标,认真贯彻执行大中型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政策,加强库区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持续推动水库移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日前,本报记者走进文山州文山市、广南县、马关县,对3县(市)的移民搬迁工作进行采访,本期进行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文山市:
走绿色发展之路
助群众增收致富
德厚水库位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马塘镇,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之一,也是2016年开工建设的国家重大水利项目之一,还是云南省、文山州将水库移民后期产业扶持与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的试点工程。
近年来,德厚水库后扶产业发展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会致富”的总目标,在积极争取上级移民后扶专项经费的同时,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合力实施移民后扶项目,助力水库移民群众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体现该地特色的种植、富民、生态共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自移民搬迁结束后,文山市移民搬迁安置办公室结合“小康库区、美丽家园”建设要求,创造性打破水库移民先搬迁安置再后期扶持的传统模式,率先探索后期扶持前置措施,即后期扶持与移民搬迁安置“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按照“种养结合、长短结合、三产融合”的产业项目规划实施方案,让群众还未搬迁就看得见效益,极大地解除了移民的后顾之忧。
通过采取“政府搭平台、项目来唱戏、移民当老板、企业来打工”的运营模式,为移民群众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近年来,文山市就近就地在德厚水库周边的花庄片区投资3600万元打造桃子种植基地1067亩、在播烈片区投资980万元打造面山绿化项目902.9亩,在播烈安置点杨梅山庄片区总投资2901.79万元打造草莓科技示范园192.55亩,实现移民群众务工收入450万元,土地流转费350万元,项目收益金500万元,带动当地群众每年产业增收1300万元,促进当地移民人均年增收500元以上,很好地带动了区域发展。
据介绍,文山市坚持“原规模、原标准”的规划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及审批(核),结合集中安置定位和需求,大幅提高安置标准,做好“庭院经济”这篇文章,最大限度体现规划特色。同时,结合不同安置点的实际,库区安置点规划设计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进行精准规划布局。如:杨梅山庄安置点规划布局饮食一条街发展餐饮业;播烈安置点依托彝族特色风情小镇设计理念进行规划,配套火把广场、山顶观景台,留住了乡愁,为发展乡村旅游业奠定了基础;马塘集镇安置点则结合集镇优势,将移民安置房的一楼设计为商铺,通过经营或出租商铺产生收益。
做好“小庭院”经济是德厚水库建设征地搬迁安置中的一大亮点。据了解,文山市移民搬迁安置办公室坚持“尊重民意、体现民主、真心为民”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健康生活宜居地的规划思路,创造性地提出“移民安置点的场地规划要预留庭院经济用地”的安置方案。即宅基地范围内配置150平方米的庭院经济发展用地,作为农用地配置,不改变地类性质和用途,用被征收的农用地(旱地)指标置换。同时,结合当地移民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习惯,兼顾乡村美丽、生态宜居的发展目标,移民安置点庭院设计落实到户,凸显“微果园、微菜园、微花园”的功能布局。
生活条件好了,但如何提高移民群众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加移民群众收入呢?文山市移民搬迁安置办公室建立乡(镇)、村、组三级管理机制,实行“村民自主管理、以奖代补”的模式,引导和鼓励移民群众自行按照规划设计进行庭院布置改造。改造以三年为期限,第一年按照规划设计布置庭院,通过乡(镇)、村管理机构验收的奖励3000元,第二年继续巩固维持庭院布置成果的奖励2000元,第三年奖励1000元,逐步引导移民转变生产生活习惯。目前,文山市正以该市红甸乡康家寨美丽家园提质改造项目为试点进行庭院布置改造,下一步,将逐步推广覆盖德厚水库所有移民安置区。
据介绍,在德厚水库移民安置规划初步设计报告中,提前为移民后期扶持预留了总体规划空间,各产业项目子规划同期开展可研报告和项目报件的报送审定,以确保后扶项目早规划、早报审、早实施。针对移民群众实际情况,项目规划结合当地种植、养殖习惯及片区一二三产业发展相融合情况,提前通过招商引资形式引入云南正果果业公司、内蒙古思拜恩农业科技公司等龙头企业,将移民产业发展方向和地方龙头企业紧密结合,确保产业项目以“龙头企业+合作社+移民”的形式精准实施,发挥效益。
“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及时召开移民群众大会,宣传讲解后期扶持产业知识。以移民安置点为单元,组建移民村级管理组织机构和移民产业合作社,结合产业方向,提前抓好移民劳动生产技能培训工作,督促龙头企业领办移民合作社,签订土地流转、就业务工、项目分红协议,让移民群众对搬迁安置心里有底气、有信心。”文山市移民搬迁安置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广南县:
增强内生动力
实现抱团发展
“快进来看一看,这是我们的新能源汽车销售展厅,也是我们那榔新村村民致富的重要产业。”
在广南县莲城镇那榔新村村口,矗立着一座新能源汽车展厅。这就是广南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创收车间新能源汽车销售运营项目。该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移民群众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带动了移民稳岗就业增收。
广南那榔众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那榔新村是那榔水库建设的移民搬迁村。移民群众搬迁以来,那榔新村充分利用村内集体剩余土地对外招租,采取土地入股、厂房租赁及沿街商铺出租等方式,成功引进二手车交易市场、成品建材加工创收车间、新能源汽车销售等,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
在展厅内,那榔新村村民黄富团正向顾客介绍着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情况。黄富团是一名新能源网约车司机,休息时也会到这里兼职销售,且每卖出一辆新能源汽车就能拿到相应提成。
“我家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平时我和妻子轮流开,一个月有8000余元的收入。”黄富团告诉记者,他曾在某酒店打工,但从2023年开始,就购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从事网约车业务。
“广南县移民搬迁安置办公室给我们安排了统一的业务培训,让我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黄富团说,这一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夫妻俩都方便照顾家庭。村里的邻居和亲朋好友看到这一营生路子的好处,也纷纷跑起了网约车。目前,全村共有网约车司机80多名,拥有新能源网约车60余辆。
据了解,新能源汽车销售运营项目由广南县移民搬迁安置办公室监管,广南县移民发展专业合作社与广南那榔众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由那榔新村移民成立)合作实施。项目总投资647万元,其中,申请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产业扶持资金497万元,移民自筹资金150万元。项目总用地201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19.25平方米,计划年销售规模约为450辆。项目合作期限为10年,合作期限内,预计可实现移民专项资金收益达201万元。
除此之外,同样坐落在那榔新村的广南县移民创收车间成品建材加工厂,也是广南县搬迁安置办公室围绕“政府搭平台、企业来打工、移民当老板”目标探索创新合作模式项目。该厂是全县移民后扶产业项目首个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也是广南县移民发展专业合作社实施的第一个移民后期扶持产业项目。项目规划总投资1600万元,其中投入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产业扶持资金6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1000万元,建设成年产5.73万平方米的石材生产线。
走进广南县移民创收车间成品建材加工厂车间,工人们正有序进行成品建材切割、打磨、检验、包装等工序。由于车间就在村内,那榔新村村民在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后便可以选择在车间务工,十分方便。
据介绍,为盘活村内剩余集体建设用地,吸引移民利用土地入股,积极引企进村发展产业,促进移民就近就业、吸引客流进村,广南县移民创收车间成品建材加工厂采取了明股实债的固定分红方式,合作期限为20年。合作期限内,预计可实现村集体土地入股分红收益110万余元、实现移民专项资金收益610万余元。从2022年2月试运营至今,创收车间销售额已达300余万元,实现移民专项资金分配收益44万余元。
“我们的集体经济项目从最初的1个增加到现在的7个,每年收入51万元,共带动就业120余人,人均月收入达6000元以上。”那榔新村相关负责人说,那榔新村搬迁建村已经10年,在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那榔新村在1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通过坚持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村民,聚焦为民办实事、解难题,让更多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广南县移民搬迁安置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南县移民搬迁安置办公室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以那榔新村“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为切入点,不断投入后扶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后扶产业。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增强移民群众内生动力,以致富带头人为纽带,群众抱团发展,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马关县:
村美业兴百姓富
“迁”出幸福生活来
走进马关县元宝坡新村,排列整齐的房屋、平坦的水泥路、宽敞的篮球场、雅致的休闲凉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与之前破旧的老村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移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持续增强。”元宝坡新村村民龙兴巧告诉记者,以前,这里的居住环境很差,出行不方便,附近也没有可以提供给村民务工的岗位,村民们要到几十千米外的地方务工,甚至就连孩子上学的路程也很远,来回一趟很是折腾。
龙兴巧一家于2019年从马关县仁和镇河边水库库区搬迁至元宝坡新村。龙兴巧回忆,搬迁以前,旧村庄无硬化路面、无路灯、无科技活动室、无卫生厕所等设施,生活环境非常恶劣。村子通往耕地的生产路只有一条顺河而下的泥土路,生产生活十分不便。
搬迁之初,马关县一直以维护库区群众的合法权益为首要任务。为做好移民搬迁安置相关工作,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进行摸底调查、核实,把相关政策印制成册,下发到每一户群众手中,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同时,及时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担心和疑虑,耐心、细致地为群众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引导群众积极支持配合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走进龙巧兴家,家门口停放着轿车、摩托车。进入家中,桌椅摆放整齐,灶台干净整洁,各种家具家电一应俱全。
“自搬迁后,我们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进村的道路又宽又平,就连务工也能实现早上出门晚上回家。”说起现在的生活,龙兴巧格外满足。
马关县搬迁安置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元宝坡新村移民群众户均住房面积达到了100平方米以上,村内实现了雨污分流,并配有绿化、太阳能路灯、休闲亭、篮球场、科技活动室、监控等设施,移民子女就学在1.5千米以内,就医在5千米以内,搬迁后的生活对比之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环境变好了,产业也不能落下。如何解决河边水库搬迁移民后续生计问题,让移民群众进一步拓宽收入渠道、持续增收致富,是马关县移民搬迁安置办公室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并为之努力的目标。
在省、州搬迁安置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马关县移民搬迁安置办公室跳出库区看库区,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地资源等优势,决定在移民搬迁安置区域发展水果产业。2020年,马关县引进西畴县绿飞畜牧有限公司,带领移民采取股权量化到户、兼顾到面,有偿使用、风险抵押、到期还本的方式发展柑橘产业。
“2020年,我们与马关县移民搬迁安置办公室合作,在移民搬迁安置区流转了3000亩土地,开始种植无核沃柑。预计从今年开始,该基地将有8万棵无核沃柑投产,到2025年基地正常投产后,每年将为移民群众带来100余万元的收益。”西畴县绿飞畜牧有限公司马关分公司董事长高华强告诉记者,由于该基地目前没有收益,前三年移民群众的收益都由公司承担,到目前为止,移民群众从基地获得的收益已达100余万元。
“在收益分配过程中,我们建立了‘真信卡’制度,内容包括爱国、公益、法纪、守信、卫生五个部分,主要用于激励移民群众积极主动营造良好生活环境。”马关县移民搬迁安置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实行收益分配与“真信卡”挂钩后,移民群众每月须将本户卡片拿到村民委员会盖章,印章分为红章和黑章,红章代表达标,黑章代表不达标。不达标户当月收益分配取消,年底结算扣减。这一做法,很好地促进了移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美丽村庄共建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