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云南政协新闻网 >  专题新闻 > 

握好“接力棒” 续写电力新篇章

——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全力做好边疆各族群众用电服务工作

作者: 来源:云南政协报 时间:2024年12月10日 16:14:25

电力保供工作关系着社会民生福祉。多年来,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做好各项电力供应与服务工作,为普洱市各族群众过上幸福和美生活提供了有力的电力支撑,为奏响民族团结曲贡献了力量。

点亮村里第一盏灯

“这是我父亲方有富的签名,这是他一辈子最骄傲的事。这块碑是各族同胞一心跟党走的见证,是大家许下的庄重誓言。”在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前,今年54岁的哈尼族汉子方财兵抚摸着誓词碑说。方财兵是方有富之子,而方有富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之一。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到如今的衣食无忧,天翻地覆的变化让方财兵感慨万千。“对比老照片中的村落和如今的村落,真是‘一步跨千年’。”方财兵说。

20世纪60年代的谦岗村非常贫穷,村民们住着茅草房,取暖、照明都只能依靠烧松柴。当兵退伍回到村里的方有富深知,没有电能带动,不可能提升乡亲们的生活质量。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方有富向村负责人建议利用当地水利资源优势开发小水电站,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了乡党委、乡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1969年9月,宁洱县第一座水电站——箐门口一级水电站第一期机组建成投产,并架设了8.3公里的10千伏输电线路,开始向县城及郊区供电。其成为宁洱县水电站建设的开端,拉开了该县电力事业建设发展的序幕。

当第一根电线跨越山川延伸至宁洱县时,方有富怀着激动的心情向乡亲们描绘着电力带来的美好未来。水电站的建设方案没有专家设计,方有富就自己设计;没有建设资金,当地群众就自发投钱投力。1974年,方有富带领村民在谦岗村建成了第一座小水电站,28千瓦的发电机点亮了村里的第一盏灯。

“小水电站在当时只能保证基本照明,且很不稳定,碾米用电也不能超过2个小时。如今,村里家家户户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样样齐全,碾米、烤茶都实现了自动化。”看着架设在远山上的一条条银线和一座座铁塔,方财兵的心情非常激动。

照亮美好幸福新生活

普洱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26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处。其中,哈尼族、拉祜族、佤族、傣族等14个民族世居于此。在这里,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而电能如同一条坚实的纽带,让“石榴籽”抱得更加紧密。

长期以来,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致力于城乡农村电网建设,用心用情服务普洱各族群众,以安全可靠的电能为边疆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十四五”期间,普洱市全市新建、改造35千伏及以上电网项目52个、输电线路超420公里,新增变电容量166万千伏安。建成投产10千伏及以下电网项目2553个,整治超80公里10千伏线路25条。不仅如此,还对电网进行智能升级改造,全市10千伏线路配电自动化有效覆盖率达100%。结合普洱多民族聚居的实际,普洱市供电局还因地制宜设立了少数民族双语服务座席36个,设置少数民族网格经理228名。

源源不断的电能为民族特色产业发展、弘扬民族文化带来了新机遇。从茶马古道到景迈山古茶林世界文化遗产,从国内最大的咖啡产区之一到推动牛油果产业稳定发展,如今,普洱市特色产业格局正在加快形成,穿境而过的中老铁路也让普洱走向开放的前沿。

可喜的是当下,可期的是未来。接下来,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将继续补齐普洱电网硬件短板,建成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骨干输电网,建成适度超前、运行灵活、区域协调发展的配电网,通过构建安全、可靠、绿色、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服务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文图由通讯员程靖、马莎、展宁、芶代岚、蒲柯宇、段应丹、陈昱瑾,本报记者何健美采写拍摄。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2004-2021 云南政协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网站上的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设计/制作:云南政协报社
  •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096    滇ICP备1100679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