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云南政协新闻网 >  专题新闻 > 

金融“活水”浇灌云岭沃土

——中国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写好“五篇大文章”助力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纪实

作者:通讯员 储玉蓉 本报记者 钟 颖 文·图 来源:云南政协报 时间:2025年01月19日 18:54:15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2023年12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的金融“五篇大文章”。

2024年,中国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以下简称“工行云南省分行”)聚焦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紧扣“三大经济”发展脉络,围绕《云南省产业强省三年行动(2022—2024年)》,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努力做好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保障工作,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主力军和排头兵作用,写好“五篇大文章”,助力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写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授信云南省首家科技型独角兽企业——宇泽半导体(云南)有限公司厂房建设资金10亿元,并实现3亿元投放;加强对云锡集团、云天化集团、昆钢集团等传统资源型企业集团科技创新领域的金融供给,相关领域融资余额达5.27亿元;支持产业链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如云南中晟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省玉溪市太标太阳能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融资需求,实现融资落地6.48亿元……一家家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优质企业在工行云南省分行得到融资支持,稳步踏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我们深知,大力推动科技金融发展,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支撑。”工行云南省分行负责人表示,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效更加显著,该行加强顶层设计,成立省分行科技金融委员会,负责全行科技金融发展战略与工作规划事项,协调相关政策制度、资源保障等重要事务。建立重大项目会商机制和服务“五篇大文章”审批工作机制,为重点科技金融融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为金融“活水”持续润泽科技金融领域打好制度基础。为单项冠军企业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客户准入、资金成本、规模保障等方面提供更加优惠和便利的条件,积极推动科创企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但在实践中,金融服务落地也存在一些难点堵点问题。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风险盈利的“确定性”和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之间存在矛盾;创新主体“轻资产”和传统授信模型中“重抵押”存在矛盾;资金的期限配置与科技创新长期孵化存在矛盾。为此,该行创新审贷模式,主动谋变、迅速行动,疏通科技金融领域融资堵点。针对云南省为数不多的单项冠军企业如云南临沧鑫圆锗业股份有限公司高研发、高科技含量、轻资产、低盈利的特点,采用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最新研发的科创企业评级模型及高新技术企业授信模型,着重提高企业未来成长性及科技性在企业价值评估的贡献占比,评级结果较以往大幅提升,授信总量实现翻番,协助科创企业破解“卡脖子”的融资难题,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

在服务新质生产力企业发展中,工行云南省分行注重发挥综合金融实力,提供全周期的融资支持。工行云南省分行聚焦云南省光伏制造产业链、新能源电池产业链、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积极运用科创专利贷款、科创积分贷款、创新并购贷款等产品,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同时,强化投行工具运用,对信贷服务进行有效补充,综合利用集团牌照资源满足科技型企业股权融资需求。充分发挥“集团行司”协同优势,为首批国家创新型制造业企业云南白药股份有限公司承销发行了10亿元“科创+乡村振兴”双贴标债券。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向各金融机构推送的“首批设备更新再贷款备选企业名单”,工行云南省分行迅速组织项目对接及营销报审,2024年8月29日成功为名单内云南某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提供首笔工业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1998万元信贷支持,为企业设备更新送上“及时雨”。

工行云南省分行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有效促进了云南省科技创新企业的创新发展,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云南省的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该行将继续深化金融服务创新,助力云南省科技金融企业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

写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共绘生态云南新画卷

绿色金融不仅检验着经济发展的成色,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工行云南省分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助力云南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含金量”。

2024年,工行云南省分行全力支持云南资源经济提质增效,从资产和运营两端协同发力,对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绿色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大关,较年初增长151亿元。

金融助力云南省绿色发展转型。工行云南省分行聚焦云南省绿色产业体系发展重点,以绿色能源及绿色交通为绿色金融发展的主动力,紧扣制造业发展、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契机,积极支持绿色制造产业链、绿色农业、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有效拓宽资源综合化利用领域,大力支持绿色园区升级改造、生态修复、高原湖泊治理等投融资项目需求。同时,加大对“八大产业”的支持力度,持续扩大绿色金融的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云南而言,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发展根基、保护好群众赖以生存的一切。在支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工程中,工行云南省分行累计投入17.3亿元贷款,用于支持大理洱海生态修复及湿地建设、生态廊道建设、生态搬迁、管网完善、科研试验地建设五大工程,“贷”出万顷碧波。

强化绿色金融的战略驱动力。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工行云南省分行把绿色金融建设融入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制定绿色投融资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年度和中长期发展目标;成立分行绿色金融委员会,建立跨部门绿色金融工作领导和协调机制,统筹推进相关工作,督导落实全行绿色金融战略和实现绿色金融发展目标。从多维度优化绿色金融战略布局,推动全行各专业条线协同形成绿色金融的发展合力,承担起大行绿色发展的重要使命。2022年9月,协合新能源集团组建师宗聚合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在曲靖市师宗县投资建设风电场项目。工行云南省分行得知相关信息后,积极利用行内信贷政策与企业开展对接,截至2024年9月,该行累计为师宗聚合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丹凤风电场”项目发放2笔绿色贷款,支持金额近8.57亿元,有力推进了项目建设。目前,该项目主体已全部完工,顺利发电并网。

推动投融资结构绿色转型。工行云南省分行严格落实监管、审计要求,不断夯实绿色贷款统计基础、筑牢ESG风险管理基础、提升碳减排支持工具使用的精准性;主动对接绿色金融重点领域融资需求,积极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切实服务实体经济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从严制定环境准入清单,加强动态化调整,坚决执行ESG风险“一票否决制”,以金融力量守护生态环境安全。近期,工行云南省分行创新银团模式,联动第三方认证机构开展实地走访和调研,设计了银团贷款利率与“平均综合电耗”等绩效指标挂钩的服务方案,成功牵头筹组云南省内首笔ESG挂钩固定资产银团贷款,银团金额达20亿元,其中工行承贷份额为10亿元。该笔银团贷款也是云南省内金融机构助力实体经济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实践。

写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助推区域企业高质量发展

近三年来,工行云南省分行累计向6.75万户普惠型小微企业客户发放贷款750亿元;在全省银行业中首家创新推出了线上化、数字化、便利化的专属融资产品——“云旅民宿贷”,为优质民宿、精品酒店客群提供线上贷款支持,为全省旅游业的恢复性增长、旅游品质的提升注入了新的金融“活水”,促进我省文旅产业向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升级……

工商银行的名字带着“工”和“商”,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工商百业。长期以来,工行云南省分行坚持“国家所需、金融所能、工行所长”的经营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积极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全面推进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落地、落细、落实,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降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效明显。

云南省咖啡种植历史可追溯到1892年。近年来,全省咖啡种植面积达7800公顷,咖啡种植面积、产量与产值均稳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咖啡价格的持续走高为咖啡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采摘成本、土地流转成本及相关农资成本投入也在逐年攀升。正当咖农焦急之际,工行云南省分行通过“种植e贷”产品为当地群众给予了实实在在的支持。截至2024年12月底,工行云南省分行已通过“种植e贷”为100户咖啡种植户投放1.2亿元贷款,为云南咖啡种植业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是工行云南省分行为普惠型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一个生动案例。

为扎实推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走深走实、落实落细,及时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工行云南省分行认真贯彻落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有关要求,助推普惠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自2024年10月15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启动以来,全行累计向普惠小微企业投放贷款超35亿元,16家二级分行均实现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全面落地。截至2024年12月底,工行云南省分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80亿元,增量首次突破100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客户数突破3.8万户大关;普惠型小微企业线上产品贷款余额占全部普惠贷款余额的79%;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在同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

深化“融信服”平台合作,推动“数字普惠”重点突破,实现中国工商银行“经营快贷”数据接入、“云旅民宿贷”合作升级、“金叶快贷”产品落地。2024年11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云惠贷”产品在“融信服”平台正式上线运营,到2024年底累计受理申请1.07万户,授信3919户、15.12亿元,投放1352户、3.53亿元,打造了省内首家、系统首家数据互联样板。

写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做深做精养老金融服务

近20年来,实现养老保险核算业务零差错,确保安全、准确、高效完成每年近1.6万笔、规模达300亿元的养老保险基金业务代理;管理年金规模达509亿元,管理年金个人账户20万户,受托、托管、账管规模市场份额均为全省第一……

中国工商银行全方位参与国家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养老金管理机构。工行云南省分行立足地方实际,全面系统谋划养老金融发展战略,做深做精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发展养老金融。一方面,立足长远,不断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培育养老金融生态,实现由量变到质变。另一方面,紧盯我国养老保障“未备先老,养老财富储备不足”这个痛点,结合战略目标、经营特点、业务专长、风控文化等,依托优势来布局养老金融,贯通好养老资金的积累、增值和消费,实现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的协同发展。

该行建立了养老金融工作机制,业务范围、板块划分、职责分工明确,产品体系进一步完备,基础工作不断夯实,在基本养老保险、年金管理、个人养老金、长辈客群服务等领域确立了市场领先地位。针对老年客群和未老客群金融需求,从客户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不断完善“线上+线下”服务渠道适老化改造,率先发布“工银爱相伴”长辈客群品牌服务体系,推出手机银行“幸福生活版”,推出福满溢存款、大额存单、适老保险、亲情账户等老年人专属产品和服务。以网点为阵地开展适老服务,优化“工行驿站+养老”服务场景,开展各类“敬老爱心行动”。

2024年4月,工行云南省分行联动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养老金融部、工银理财、万象分行成功发行如意人生QDII人民币区域理财产品,募集理财资金5亿元,通过工银理财QDII通道投向万象分行人民币存款,有效整合全集团资源,实现多方共赢。

2024年12月1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全面实施。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是我国养老保障改革的一件大事,也是践行金融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工作举措。工行云南省分行持续加强业务保障,加大宣传推动力度,完善投资者教育体系,加强风险防控,不断完善系统、提升服务,宣传好、推动好这项制度,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突破60万户,缴存金额突破1亿元,为云南省建立健全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作出工行贡献。

写好数字金融“大文章” 助力提升服务效能

发展数字金融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运营方式已经达到精益化极限的背景下,工行云南省分行积极发挥数据、技术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拓宽金融服务边界,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通过运用数字员工、流程机器人代替人工实施低价值重复劳动操作,实现技术换人,成效明显;通过推广远程在线运营服务模式,实现复杂业务集中办理,全面降低网点业务处理工作量,缓解网点运营人员工作压力;通过完善“联防联控”风险防控体系,依托实时数据仓库等技术,及时阻断高风险交易,持续提升防范化解风险能力。

2022年,工行云南省分行开启数字化转型工作,围绕“数字生态、数字资产、数字技术、数字基建、数字基因”五维整体布局,全面深化数字工行(D-ICBC)建设,数字化理念和数字化方式逐步渗透全行业务各领域和各环节。落地“云财一体化”“社银一体化”“云校云”“融E居”等一批数字生态标志性成果,有力支持了全行第一个人金融战略、城乡联动发展战略、GBC+、网点竞争力提升等重点工作。

加速积聚数字化动能,为数字金融创新奠定发展基础。数字金融就是要让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金融行业传统增长方式、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发展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新质生产力。未来5年,工行云南省分行将把握机遇、重视安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开创数字金融工作新局面。

工行云南省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工行云南省分行将继续开展金融“五篇大文章”生动实践,立足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定位,充分发挥自身资金、品牌、渠道及产品多样的金融服务优势,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力度,提升服务效能,全力为广大客户提供更有温度、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以实际行动助推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2004-2021 云南政协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网站上的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设计/制作:云南政协报社
  •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096    滇ICP备1100679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