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2021年6月,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老乡边境村的10名老村党支部书记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阿佤山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佤族群众的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表示,了解到脱贫攻坚给阿佤山带来的深刻变化,感受到了阿佤人民心向党、心向国家的真挚感情,他很欣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对沧源佤族群众的关怀,也是对临沧各族干部群众的殷殷嘱托。
3年来,临沧人民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建设美丽家园,维护民族团结,守护神圣国土。秉承着“我们都是收信人”的责任担当,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带领当地搬迁安置部门因地制宜开展库区、安置区建设,聚焦现阶段移民群众“急难愁盼”、抓稳抓实搬迁安置工作重点,不断开拓创新,帮助佤山再创新辉煌。
党建引领写新篇 民族团结促和谐
在临沧库区采访的过程中,呈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个个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和美场景。临沧市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浇灌民族团结进步的“幸福花”。而这一切,得益于当地政府和临沧市搬迁安置办公室聚焦基层党建关键环节,抓基础、强弱项、补短板,精准发力,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强大合力。
走进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那布社区沧江自然村,绿树红花映衬着整洁的村道和统一的民居,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处处皆是,街道干净、整洁,闲暇之余,村民们聚集到宽敞的文化广场上载歌载舞。这里的乡村美景让人感受到当地居民生活的惬意。
沧江自然村是糯扎渡水电站双江库区贺六移民安置点,共有移民278户1001人。与其他安置点不一样的是,这里的移民来自全县2个乡(镇)4个行政村5个村民小组,有拉祜族、傣族等12个民族的群众。刚开始,由于民族众多,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各种矛盾问题交织。
如何在多元文化中找到共同点,让不同民族的居民携手共进,成为当地政府和搬迁安置部门的首要任务。
为增进各民族团结和谐,2022年,当地政府将原5个不同名称的村组统一更名为“沧江自然村”,成立了由19名党员组成的党支部,搭建起党群关系的“连心桥”。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移民群众集体荣誉感、归属感、身份认同感,沧江自然村以“移民新村·美丽家园”建设为载体,围绕“村(党)支部+致富带头人+移民群众”的“三合一”模式,以村级组织、乡村治理、民族团结、产业发展、配套完善公共设施“五大工程”为主要建设内容,投入820余万元资金,着力开展基层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
通过示范创建,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实现了沧江自然村产业发展“强”、乡村环境“美”、乡风文明“淳”、乡村治理“安”、移民增收“富”,各民族和谐共生的全新面貌。
“现在的沧江自然村就像一个团结的大家庭,移民群众与当地各族群众同心同德、和谐共处、共谋发展”。双江县搬迁安置办公室主任杨绍梅深有感触地说。
在凤庆县鲁史镇永发村,以党建引领澜沧江沿江经济示范带建设正全面发力。
永发村位于鲁史镇西北部,是小湾水库主要移民村,全村共安置小湾水电站移民85户343人。永发村党总支部下设2个支部,分设4个党小组,有党员40名,预备党员1名。该村为突出党建引领,紧贴沿江优势,坚持集中连片、一体规划,着力构建“一廊三带”多元产业布局,引领产业集约化发展。构建党建联建共建机制,通过开展“一月一主题”轮值活动,集众智、用资源、抓产业、强治理;打通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人才共用渠道,实现资源一体盘活、项目一体策划、产业连片规划,推动“一村一特色、一寨一景观、一区一产业”互融共促,引领片区联动发展。
沧江自然村、永发村安置区的党建工作仅仅是当地库区、安置区党建工作的一个侧影。移民群众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将这份信念转化为推动边疆发展的强大动力。在这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深入人心的行动指南。
基层治理聚人心
库区发展一家亲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已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依托坚强的党建引领,库区社会管理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呈现出新的面貌。
曾经的库区和安置区,人居环境不优、特殊群体生活困难多、群众矛盾纠纷多、和谐共处难、思想统一难等问题,困扰着当地政府和搬迁安置部门。随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的推行,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沧江自然村结合“善治临沧”App的推广使用,积极探索“支部引领网格”模式。该模式以党员为主体设立网格区,把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小组组长推选为网格长,按5户至15户把居民编入网格,形成党组织主导下的治理体系,实现人、财、物、地、事“一网整合”。
同时,聚焦群众“衣食住行娱教医养”等需求,建立“巧舌妇巾帼志愿服务队”,通过开展政策宣传、心理疏导、帮办实事、上门指导等志愿服务活动,让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老有善养、幼有优教、困有真帮,密切了邻里关系,营造了“亲如一家”的温馨和谐氛围。
此外,沧江自然村还组建了环境卫生评比组,建立家庭环境卫生评比“红黑榜”机制,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开展环境卫生评比工作,评选出“洁净家庭”,营造了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创建了宜居、宜业、和美的沧江移民新村。
在沧源佤族自治县永和新村,同样洋溢着团结、和谐的氛围。
永和新村是勐董水库建设搬迁的移民安置区,全村共有129户462人。因交通不便,基础设施配套差,曾是边境的贫困村寨。
近年来,在搬迁安置部门的支持下,永和新村一手抓项目建设推进移民增收、一手抓移民教育管理推进村民自治。先后投资1423万元对村庄实施提升改造,采用佤族文化元素及当地建筑风格实施了外包装改造;推进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设施功能,建设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对路网、水网、电网进行改造,加快推进人居环境提升,推动宜居村庄建设;实施绿美、亮化项目,推动美丽家园、宜居山村建设。
在村庄治理方面,永和新村采用建章立制的方式推进村民自治。先后成立了理事会、妇委会,并制定村规民约,提高村民自我约束力、自我治理力、自我发展力、自我服务力;根据永和移民新村特点,外聘法律顾问、内设法治宣传员,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在公安部门的配合下,村内联防队积极主动作为,严厉打击偷渡、贩毒、吸毒等不法行为。
“强化移民村组社会治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移民思想大转变,让移民实现村组自我管理。”永和新村村委会主任杨六远介绍,2022年,永和新村被评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通过以上举措,如今的永和新村移民安置区不仅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人居环境优美、自治管理有效,社会管理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
铺展致富画卷
点亮发展之光
在库区发展过程中,特色产业发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推动库区经济发展、增加移民收入、改善库区安置区面貌的强大引擎。
通过搬迁安置后扶项目资金的支持,镇康县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走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道路。
镇康县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主要涉及小湾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大丫口水电站、南伞河水库、中山河水库、四楞坝水库6个库区移民。全县累计安置移民351户2354人。
近年来,镇康县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及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123456”总体工作思路,扎实推进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工作。
首先,镇康县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目标,按照新村“两定位”和产业发展“五要一保障”积极谋划全县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截至目前,全县共实施各类后期扶持项目65个,已完工61个,在建4个,总投资9960.82万元。这批后扶项目的实施,有力保障了移民群众增收。截至2023年底,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万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同时,镇康县通过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的支持,打造“绿色食品品牌”。以实施“两个千亩示范园”为载体,建成树根水澳洲坚果示范园和坝区果蔬合作发展区,发展澳洲坚果基地3082亩,套种咖啡2090亩。目前,咖啡年产量50余吨、坚果年产量400余吨。建成橡胶基地981亩,蔬菜基地约1800亩,逐渐培育形成一年蔬菜、三年咖啡、五年坚果、七年橡胶的“一三五七”产业发展模式。这种以“短”养“长”的产业结构模式,为实现移民后扶产业从“补血”向“造血”转变提供了样本。
结合移民搬迁工作实际,镇康县聚焦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把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与发展壮大“三大经济”相融合,申报了镇康县2024年产业转型升级后期扶持澳洲坚果产业提质增效项目。该项目通过实施引水灌溉、道路硬化提升、土壤提质、蜜蜂套养增产、坚果精加工生产等工程,对移民群众的3082亩临沧坚果基地进行全面提产增值,并通过“政府统筹+合作社、龙头企业运营+移民参与”的运作模式进行收益分成。据悉,该项目实施后,受益移民将达到315户2193人。
此外,利用已建成43万亩坚果产业基地的优势,积极探索移民特色产业多方位发展模式,以发展蜜蜂养殖产业,探索出一条“小蜜蜂”酿出坚果产业发展“新蜜方”的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目前,项目直接受益人数达238户875人,受益移民将达到97户420人。
镇康县还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紧密联结的利益机制,引进龙头企业实行“保底保价收购”和“随涨即涨”两项保障措施,保障农民收益稳定增长。
据悉,目前该县已组织注册“临坚铺”坚果花蜜品牌,形成了从基地到工厂、从原料到产品、从产品到市场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雏形。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当小山村遇上“庭院经济”,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临沧市搬迁安置部门通过进一步做好移民搬迁“后半篇文章”实践,交出了一份这样的答卷。
“为激发移民群众的内生动力,2023年,在扶持大兴村移民安置点发展庭院经济项目中,我们给予扶持资金100万元,主要用于建设公共微商铺和发展移民安置户庭院特色种植、庭院餐饮业、庭院小作坊等,确保扶持资金发挥作用。”凤庆县搬迁安置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张秀春说。
凤庆县大兴村现有移民户290户1238人,经过“美丽家园”项目建设,大兴村移民安置点的进村入户道路宽敞整洁,庭院内鲜花盛开。随着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民们实现了安居乐业。
走进大兴村移民安置点兴发自然村,雅致规整的移民小院一字排开。在“娜娜的小院”里,村民王连娜正在打扫卫生、整理餐桌。院子布局紧凑,果树环绕凉亭。“我家主要经营餐饮服务,平时来就餐的人比较多,年收入有10万余元。”王连娜说。
在移民张树茶家的庭院“四季茶花杜鹃园”里,见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他家院里种植着各色花卉,茶花、杜鹃、三角梅,热带水果,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据了解,目前,他种植的各种花卉苗木价值已经超过300万元,每年可以为他带来近20万元的收益。
原本普通的农家小院,如今不但变美了,还成为可持续增收的“致富院”。据悉,目前,大兴村兴旺、兴发两个自然村15户移民户的庭院经济已颇具规模和特色。
“以前,我们村移民安置户的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自2023年以来,依托扶持政策,大兴村积极打造‘一刻钟’经济消费圈,通过发展庭院经济,让移民群众不出村就实现增收。”凤庆县洛党镇人大主席李星珊介绍。
“庭院虽小,效益不小,庭院经济不仅有助于实现农村产业由分散化向规模化转变、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也能有效增强移民的内生动力,促进移民持续增收获益。我们还将合理布局产业,优先打造一批‘庭院经济’示范点,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的庭院经济规模发展格局,助力乡村振兴提档升级”。张秀春表示。
据介绍,在移民后扶项目推动和政府引导下,库区迎来许多“改造者”,他们瞄准乡村的老房老舍、田间地头,大显身手创造出各具风格的庭院,在方寸小院之内做文章,把“老地方”玩出“新花样”,不断激发库区乡村振兴新动能。
点燃新引擎 焕发新生机
“翁丁”在佤语中的意思是云雾缭绕的地方,又有高山白云之灵秀的意思。沧源县翁丁古寨是我国佤族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村落,也是云南省首批非遗重点保护对象和历史文化名村。
近年来,随着旅游环境的不断改善,来翁丁古寨的游客越来越多。然而,由于翁丁古寨承载力不足,成为该古寨发展旅游的瓶颈。
随着芒回水库的建成和该县勐卡村落的搬迁,这一困境将得到改变。芒回水库移民安置人口135户622人,涉及该县勐卡村新寨、老寨2个安置区4个点。其中,勐卡村依山傍水,自然风光秀丽,与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翁丁原始部落、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形成旅游大环线,是沧源县打造全域旅游的核心区,名副其实的“翁丁后花园”。
搬迁后保留下来的勐卡老寨所具有的傣族风情,与翁丁佤文化粗犷、奔放、热情的部落文化形成良好的互动,让游客在同一个时空下体验着山水相依、傣族文化与佤族文化相融的魅力。
“勐卡安置区建设符合沧源县未来发展全域旅游的方向定位,通过翁丁古寨吸引游客,最后引流到勐卡老寨,既弥补了翁丁民宿和餐饮不足的问题,又很好地承接了客流,让游客既能领略翁丁的神秘,又可以观赏到山水交融的傣乡文化,体验感得到进一步提升”。沧源县搬迁安置办公室主任孙继东介绍。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不仅对文化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要抓住两个产业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特点,总结出一套符合区域特色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以顺应发展的需要。”沧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树荣说。
而在凤庆县鲁史镇永发村,开发特色旅居之路也蔚然兴起。
近年来,凤庆搬迁安置部门进一步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路径,通过后期扶持资金,并协调和统筹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旅游建设等资金,着力将库区建设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路通”的生态廊道,打造为湖面生态美、湖岸产业兴、湖畔百姓富的美丽家园。
同时,凤庆县还进一步压实县、乡后期管护责任,联合住建、环保、农业等行业主管部门组成联合执法机构,加大库区私搭乱建、乱堆乱排等违法行为巡查排查及打击力度。通过外聘第三方方式,开展库区漂浮物清理,聘请当地群众,常态化对库区沿线进行卫生保洁,为绿美河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在搬迁安置部门的帮助下,鲁史镇永发村依托沪滇协作以及乡村振兴等项目,统筹资金2400余万元实施了永发浴龙岛、小寨“一岛一寨”等乡村旅游项目。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来自甘肃的钓鱼爱好者李先生告诉记者,2022年,他第一次来到澜沧江边浴龙岛就喜欢上了这里。因为这里的生态保护做得非常好,鱼类资源丰富,这对于一个钓鱼爱好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后,我不仅找到了内心的平静,还收获了身体健康。”李先生说,现在,他和妻子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这里。
李先生只是众多被云南的山水“留下”的旅居客人之一。云南的山山水水留住了无数像李先生这样的旅居者,他们在这里找到新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些旅居的客人不仅带来了旅游消费,还促进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鲁石镇党委书记杨德海介绍。
在临沧的库区、安置区,我们听到的是团结的歌声,看到的是幸福的花朵,感受到的是党的温暖。移民群众必将带着这份感动和启示,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