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工商学院聚焦云南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第五轮专业综合评价中,20个专业获评C类,11个专业取得跨等级提升,在省内高校中排名前三、同类高校中位列第一。目前,学校92.59%本科招生专业已获评C类。学校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持续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前拥有华为网络信息技术学院、360网络安全学院、京东产教融合学院等12个产业学院,拥有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特斯拉汽车公司等226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坚持“高质量就业是立校之本”的理念,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暨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2021年被评选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2022年入选“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2024年,云南省学位委员会等八部门公布“2024—2026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点省级立项建设名单”,云南工商学院成为省级立项建设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电子信息、审计、设计专业成为省级立项建设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加强党建引领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坚持“不管公办民办都是党办”的政治自觉,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核心问题,努力构建“大党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按规定建设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主的思政工作队伍,建成党建服务中心、“云岭先锋”党建书屋、“365党校”和党史教育馆等思政教育基地,其中,“云岭先锋”党建书屋获评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党建读物学用平台示范点”。
学校不断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做好党员教育和发展党员工作,通过设立“七部一室”党委工作部门,根据学校发展情况设置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二级学院党总支、党支部书记,推进“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培育工程。2024年,云南工商学院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这也是学校第二支获此殊荣的党支部。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云南省文明校园”、“第五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2024年2月,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陈宝生到学校调研时,对学校深入探索应用型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肯定。
持续加大投入 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软硬件”
近5年来,学校累计投入5亿多元改善办学条件,其中累计投入2亿元改善教学设施,推进教学设施、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持续巩固教学中心地位,建立健全教学经费投入和增长机制,持续加大教学基本设施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投入,有效保障了本科教育教学需要。近年来,学校教育支出总额每年平均增长达到18%,教学经费每年平均增长达到32%,对标教育部本科合格评估相关要求,学校在生均藏书、生均仪器设备、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等方面指标表现优异。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按照数量达标、结构合理、水平提升的工作思路,全面加大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规范教师管理、加强团队建设、完善教师培养体系、优化考核评价和人事分配机制,积极构建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学校还制定实施了《专业学科带头人评选及管理办法(试行)》,有计划地开展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选配了8名学术院长、12名学科带头人,配齐34名专业带头人。同时不断提高高级职称教师的职称补贴和博士学位人员的学位补贴,最高补贴每月可达10000元。
学校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学校教师团队在2024年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是云南省唯一获得一等奖的高校。在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全省高校中成绩最优。
深化教育理念 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
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近3年来先后开展了近30次培训及研讨活动,聘请了16位省内外专家以“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教学内涵建设与质量保障”“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理念及实践模式”等为专题开展系列培训。先后派出10批上百名管理干部外出学习,分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10余所大学进行调研学习;聘请西安欧亚学院、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的12名专家到校开展OBE教育理念、专业认证理念培训;西交利物浦大学、哈佛大学对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院长、系主任、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分批进行了多次教育教学培训。
同时,学校坚持OBE教育理念,围绕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总结专业定位,凝练专业特色,明确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进一步梳理课程体系,修订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增加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强化应用能力培养。
近年来,学校还持续完善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制定了《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实施“六个共同”的指导意见》,积极开展“校企共同建设专业、校企共同建设课程、校企共同培养师资、校企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共同开展科研、校企共同建设就业基地”等“六个共同”,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关系。2022年,“三三八”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获得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产学研合作教育覆盖的专业数增加到30多个,合作企事业单位数量增加到200多家。学校获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89项。通过深入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应用型办学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思路更加清晰,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更加显著。5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数量显著增长。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统计的全国各高校大学生学科专业竞赛获奖排名中位居全国民办高校10强,进入全国新建本科高校100强。
聚焦就业稳岗 夯实“高质量就业”立校之本
学校坚持把“高质量就业”作为立校之本,凝聚“大学生就业于国家而言是民生,于学校而言是责无旁贷的使命,于学生而言是人生”的共识,深入实施书记、校长“一把手工程”,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直管就业工作,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就业的工作格局。学校组建了由辅导员、专业教师、就业专员组成的“铁三角”工作队伍,确保就业有岗位、就业过程有专业辅导,就业后一段时间内有跟踪指导,从而实现“扶上马,送一程”的全过程帮扶;同时建立了“云南+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4个就业服务中心,通过书记、校长、二级学院领导班子走访企业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实现以6:1的比例提供专业对口岗位供毕业生选择。近3年来,学校毕业生年终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7%以上,其中有就业意愿的困难群体毕业生年终去向落实率达100%。学校也连续5年获得华为“优秀ICT学院”称号,学校毕业生进入华为生态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累计达500余人,人才输出贡献度位居云南省高校第一。
此外,学校坚持把参军入伍作为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方面,在全校营造出良好的参军入伍氛围,征兵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连续3年超额300%完成上级下达的大学生征兵工作。2024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是省内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同时,学校已连续4年获得“昆明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针对困难群体,学校制定了《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方案》,准确对困难群体毕业生进行摸底、统计、造册,通过精准识别落实对每个困难学生的有效帮扶。针对离校未就业困难学生,坚持开展“家访送岗上门”服务,实现100%送岗到家。2023年至2024年,学校投入200余万元专项资金及300余人的帮扶团队,对困难群体毕业生开展“家访送岗上门”工作,提供有温度、高质量的就业服务,实现了有就业意愿困难群体学生100%就业。
学校连续9年获评云南省教育厅就业工作目标考核一等奖,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暨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2021年获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2022年入选“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健全资助体系 实施“一个都不能少”助学工程
学校健全了“奖、助、贷、勤、补、减、免”的资助政策,完善了校、院、班三级学生资助工作评审体系。学校设立自强奖学金、淑芳奖学金、专升本奖助学金、贫困助学金等项目。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学校厚植家国情怀,回馈社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实施“一个都不能少”助学工程,累计投入7500余万元,帮助4440名建档立卡户学生、60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无一名学生因贫辍学。
学校自2008年就开设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班”,对独龙族、德昂族等7个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实行学费、教材、住宿费全免的资助项目,累计资助343人,资助金额超过2000万元。
深化国际合作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合作,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不断丰富交流内容,提升国际合作层次,先后与10多个国家的4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着力加快学校建设开放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完善全球化育人体系,形成个性化办学优势。
学校高质量建设国际班,通过跨文化培养、学术能力提升、雅思分层学习、院校交流互访、留学生涯规划和导师全程指导等举措,助力学生与剑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悉尼大学等世界名校牵手,为学生学历提升、海外研学畅通渠道。目前,学校已有近千名学生通过学校国际合作项目赴境外学习、访问、交流。
学校将持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积极推动全球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不断在合作的内容与模式方面开拓创新,积极提升合作质量,推动师生与全社会学习者的交流、对话与合作,联合培养更多具备全球视野、担负社会责任、秉持科学精神的优秀人才,搭建好深化人文交流、促进多样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纽带。
履行社会责任 承接“滇西青年创业学院”等项目
2013年11月,学校按照教育部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制定的《加快滇西边境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共同推进计划(2012—2017年)》,成立了滇西青年创业学院(下称“滇创学院”)。2014年项目正式启动,当时计划用5年时间为滇西地区农村培养1000名青年优秀创业人才或致富带头人。截至目前,滇创学院共培养学员1192名,创业学员比例达到70%,带动就业11500余人。
滇创学院面向滇西地区农村招收学生,以学费全免的方式培养青年优秀创业人才或致富带头人。学员于每年9月15日以前报名,通过成人高考取得入学资格。为提高学员录取率,学校安排专项辅导。具有普通高中(职高)、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可就读工商企业管理专科专业,修完规定的学分后即可获得专科毕业证;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可就读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修满规定的学分并完成毕业论文即可获得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滇创学院拥有一支优秀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兼职教师20人,均有成功的创业经验,全程指导学生创业,构成强大的创业导师团。结合学生学情实际,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理论教学采用在线面授、视频学习、同步测试的方式开展线上教学;实践教学和创业帮扶通过“送教下乡”和现场指导等方式开展线下集中教学,既满足学生理论学习的需要,又全程帮扶学生就业创业。
2021年2月,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滇创学院也完成了阶段性任务。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滇创学院牢记助力乡村振兴的初心使命,将服务面扩大至云南全省,积极拓展面向全省农村的职业教育,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云南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2022年9月,在共青团云南省委的指导下,启动了“乡村振兴青年创业先锋培养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对来自云南8个州(市)25个边境县300余名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培养,助力我省边境地区青年创新创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云岭大地开花结果。2023年,滇创学院承接了《嵩明县乡村振兴基层干部学历提升培养计划(2023—2028年)》,到2028年,全面助力嵩明县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振兴基层干部人才队伍。
学校还顺利举办“同心·彩虹行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师公益培训项目总结会,民进中央副主席王刚出席并讲话,民进中央副主席、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云南省委主委李玛琳主持会议。
近年来,云南工商学院全力推动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有力促进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教学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展望未来,学校将以“省级立项建设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契机,紧盯“升硕”更大目标,以服务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应用型大学,努力在建设教育强省、教育强国新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