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利兴,则仓廪实、农业稳、民安居。云南省水利厅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水利部的指导下,以无畏的勇气、革新的锐气、奋斗的朝气,突出规划引领,强化项目带动,全面深化水利改革,持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不断推进治水体系和治水能力现代化,跑出了水利建设“加速度”,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七彩云南作出了积极贡献。
聚力聚智打赢抗旱保供水攻坚战
2023年,云南省遭遇了自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气象干旱,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887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200毫米,且极不均衡。2024年,全省持续发生冬春连旱,给云南抗旱保供水工作拉响了警报。
面对严峻的气候挑战,省水利厅积极做好抗旱保供水工作,以“谋在前、防在前、行动在前”的工作思路,谋划实施抗旱保供水“五个行动”,有力保障了全省供水安全,实现大旱之年无大灾。
实施“地下找水”行动。省水利厅系统梳理干旱地区现有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资源勘探、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等成果资料,结合地下水流量大小及其年度动态变化情况,提出地下水应急开采方式,做好地下水应急开采。一年来,全省共打井610口,日供水量达到9.8万立方米。
实施“山泉引水”行动。省水利厅全面排查我省山泉水、山涧水、溪水等分布情况,结合区域用水需求,充分利用现有较稳定山泉水、山涧水等水源及供水设施,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蓄、引、提等方式,共完成山泉引水工程277件,每天引水量达9.9万立方米。
实施“天上要水”行动。省水利厅加强与气象部门的联动,协同开展好人工增雨工作。研究开展人工增雨工作地区和工作计划,根据旱情发展及时提请气象部门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累计实施飞机增雨作业42架次、地面增雨作业2952点次,评估增加降水量约12.2亿立方米。
实施“应急调水”行动。全面加强库塘蓄水管理,推动建立健全各方利益协调统一的水资源调度机制。组织实施292项应急抗旱保供水工程,新增日供水量164万立方米。
实施“全民节水”行动。面对全省抗旱保供水需要共渡难关的特殊时期,省水利厅向全省人民发出节水倡议,号召开展全民节水行动,深入乡村、社区、机关、学校、企业开展节水宣传。同时,组织开展城乡公共供水管网系统排查,进一步降低管网漏损率。
在面对严重气象干旱的不利情况下,省水利厅通过系列举措有效保障了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和农作物节令灌溉需要,打赢了抗旱保供水攻坚战。
多措并举历史性实现洪涝灾害人员零伤亡
2024年汛期,云南遭遇12轮强降雨袭击,局地强降雨多发重发。全省短时强降水18232站次,较近5年同期偏多48.6%。全省六大流域干流共发生6次编号洪水,60条河流66个水文(位)站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83站次,13条中小河流14个水文(位)站出现建站以来最大洪水。近10年中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摩羯”,携风带雨直扑云南。
汛期降雨来势急、涉及面广、危害大。面对汛情,省水利厅以“迅”应“汛”,提早谋划、及时部署,科学统筹、精准调度,取得水旱灾害防御重大胜利,有力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防”字当头。逐一落实全省7035座水库、1123段重要堤防、689座重点水闸、1827座小水电站“三个责任人”和353件在建水利工程安全度汛防汛责任人。
坚持“预”字为先。不断拓展完善“1262”预报预警响应机制,构建“风险研判—科学预报—提前预警—实时反馈”梯次预警体系。一年来,累计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预警184期,利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向相关防汛责任人发送预警短信26.2万条,指导安全转移群众5.6万人。
坚持“严”字在前。严格执行主汛期“周会商+场次洪水会商”机制,全面提升值班值守工作质量;开展滚动会商49次,启动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4次、Ⅲ级应急响应1次。
坚持“实”字托底。突出重点,精细调度,强化病险水库、“头顶库”、在建工程和超汛限水位水库的重点防守。一年来,共发出调度命令160份,强降雨来临前腾库预泄、过程中拦洪削峰,全省大中型水库累计拦蓄洪量3.8亿立方米,展示了防汛抗洪“硬实力”。
坚持“细”字为要。紧盯重点环节,落实精准防控,开展常态化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及时消除各类度汛隐患;台风“摩羯”过境期间,文山等8个州(市)提前将478座水库预泄腾库,共预留约3.5亿立方米的库容做好防汛准备。
幸福河湖建设成效明显
水润万家,泽惠民生。2024年,省水利厅秉持系统思维,全面规划,坚定不移地强化落实河(湖)长制,不断深化河湖保护治理工作,致力于建设造福于民的幸福河湖,呈现出一幅幅令人瞩目的惠民美景,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河湖的深切期盼与追求。
在源头治理方面,实施了总投资高达398.8亿元的九大高原湖泊“三治一改善”三年行动方案,涵盖了25项具体工作措施和224个精细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246.5亿元,完成率高达62%,成效显著。
在依法治理方面,积极构建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9+1”法规体系,并已完成新一轮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条例修订工作。近期,还将出台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入湖河道保护条例,为河湖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
在科学治理方面,深入推行九大高原湖泊“两线三区”空间管控治湖理念,对“四项清单”中的1612项事务进行细致分类与妥善处理。得益于这些努力,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和六大水系的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展现出勃勃生机。
在绿美河湖建设方面,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已开工建设绿美河湖项目281个,超额完成了绿美河湖三年行动的既定目标。同时,评定出省级美丽河湖103个,其中大理白族自治州的茈碧湖成功入选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河湖,成为我省河湖建设的一大亮点。
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全面纵深推进
2023年5月,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现场会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召开,将云南经验作为“教科书”,向全国范围广泛推广。
2024年,省水利厅一如既往地紧紧抓住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这个“牛鼻子”,大力推广适用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模式,建立有利于促进水资源节约和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水价形成机制,大幅提升农业用水效益,加快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对于已建成的项目,积极推动机制植入工作。由社会资本投入已建成运营的高效节水项目,按照“六项机制”建设要求,做好初始水权的分配(颁发水权证),理清政府投资(骨干工程、水源工程)和社会投资结构,做好水价分摊和投资效益分析,对已建项目因地制宜科学测算用水定额,合理分配初始水权,完成水价调整,完善水费收缴制度,提升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水平。目前,已完成642个已建项目植入,灌溉面积达498万亩。
此外,实施“百县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统筹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土地整治和烟草水利工程等建设,完善渠系、管系和量测水设施,细化计量单元,实现用水精准计量。建立“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群众参与”的投入机制,引入专业化市场主体参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充分激活水资源的商品价值,实现“以水养水”的良性运行。目前,在109个县(市、区)投入资金37.6亿元,建成高效节水灌溉设施,灌溉面积175万亩。
推动用水权市场化交易实现“三力”
2024年,省水利厅坚持“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原则,探索完善水权交易机制,用市场化手段盘活水资源,解锁水资源的价值和商品双重属性,将水资源的“高颜值”转化为经济发展的“高价值”。全省完成860单水权交易,交易单数排名全国前列。
出政策,让水权交易有动力。省水利厅联合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推进用水权改革的实施意见》和《云南省水利厅关于推进用水权交易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将用水权交易工作列入2024年全省水利重点改革任务。完善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将全省用水权指标逐级分配到129个县(市、区),明晰各区域和用水者的“水账本”。
搭平台,让水权交易有效力。按照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搭建省水权交易大厅,实现交易平台、交易规则、交易技术标准规范与全国相统一。组织全省水资源管理人员进行用水权交易业务培训,为用水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交易服务。同时,加强对用水权交易的真实性、规范性、合理性以及资金使用合规性等的监管,维护用水权交易市场良好秩序。
强带动,让水权交易有活力。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大交易破局引领、以小交易汇聚势能,实现多领域协同盘活。其中,元谋县、宾川县成功入选全国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县,通过对节余水量的回购、收储和交易,让农业节水“资源”变“资金”。嵩明县积极推动水库闲置水资源水权交易,促成全省最大单笔水权交易(100万立方米),既解决了嵩明县小街镇7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又盘活了嵩明县闲置的水资源。
创新“水库保姆”管理新模式
过去一年,省水利厅积极探索“水库+灌区”“水库+养殖”“水库+旅游”等管理新模式,奋力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水库保姆”管理模式。目前,全省14个州(市)47个县(市、区)2581座小型水库实行了物业化管护。
探索创新了“112+”(一套制度、一个平台、两支队伍)、“水库保姆”管理新模式,坚持用标准化的管理理念、制度、机制实行小型水库物业化、专业化管理;按照《云南省小型水库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标准(试行)》《云南省水库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手册》相关要求,坚持管理标准化、管理信息化、管理透明化、管护专业化、管护计量化,全面推进小型水库工程标准化管理,加快构建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
通过一系列举措,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行的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机制,实现了责任从“有名”到“有实”转变、管理从“散乱”到“规范”转变、维养从“业余”到“专业”转变、效益从“单一”到“多元”转变,有效增强抵御洪水能力、提高灌溉效益、增强蓄水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确保了大坝安全运行,维护了社会稳定。
云南省首单水保碳汇交易成功签约
2024年11月6日至8日,第五届中国水土保持学术大会在昆明圆满举行,云南首单水保碳汇交易成功签约。
本次交易的水土保持项目位于曲靖市马龙区高枧槽小流域,流域面积31.17平方千米。转让水土保持碳汇量11.56万吨,金额381.48万元,为目前西南地区金额最大的水土保持项目碳普惠交易;共有5个单位和个人作为受让方,数量创类似交易新高。全国首次有个人自愿购买水土保持碳汇,实现了公众参与碳汇交易的新突破。
同时,省水利厅与云南大学合作课题《云南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碳汇交易试点研究》被列入省委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结合试点交易深入探索水土保持碳汇交易路径方法。
《人民日报》、新华社、央广网、《中国水利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或转载100余次,有力有效激励云南水利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措施新增碳汇优势,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碳汇交易体系研究和典型项目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以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云南提供更好支撑,积极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水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