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云南政协新闻网 >  专题新闻 > 

科技强水利 发展助红河

——红河水利科技发展综述

作者:刘玲玲 通 讯 员 严宇航 文·图 来源:云南政协报 时间:2025年01月20日 20:35:06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进一步深化了科技创新的内涵,也为水利科技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砥砺初心使命 承前启后展宏图

1951年,云南省红河州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红河州水勘院”)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咨询规划研究院(以下简称“红河州水规院”)作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水利局直属的国家公益二类综合性勘测设计科研单位成立。两所机构主要从事工程咨询、勘察、设计、施工、科研等工作,同时肩负红河州防汛抗旱抢险任务,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繁荣。

70载光阴流转,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步伐的不断迈进,红河州水勘院和红河州水规院逐步从传统水利向科技型水利不断转型升级,在多年积累的设计、施工经验基础上,自主创新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项核心技术、新工艺、新装置和新系统。同时,业务范围也在顺应市场变化和需求的基础上,不断从传统水利工程向市政工程、景观工程、生态治理工程等方向拓展。

2021年12月,滇南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滇南研究院”)应运而生,作为由红河州科技局、红河州水利局、红河州水勘院、红河州水规院、昆明理工大学五方共建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被云南省科技厅纳入首批20家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对象进行孵化培育和重点建设。

自滇南研究院成立以来,始终以集成有用资源,赋能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生产力”为目标,为红河州各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优势互补、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良性发展平台。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近年来,红河州水勘院、红河州水规院、滇南研究院以全新视角审视自身发展之路,深刻理解和把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内容,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重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育,整合多方资源,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红河州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谋求新引擎和源动力。

以科技创新为翼 勇毅前行谱新篇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一直以来,红河州水勘院、红河州水规院、滇南研究院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及“四水四定”原则,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科技大会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省科技大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助力红河州水利高质量发展。据统计,近3年来,在水利科技上投入的研发资金逐年增加,累计投入资金达3624.08万元。

自主研发隧(涵)洞智能检测机器人、“红河—2025”智能全自动制浆配浆灌浆一体化平台、土工膜自动铺设系统设备及自动检测设备、全位置自动焊接系统等多项水利工程施工设备,并成功应用到10余项水利工程中,获国家专利49项、软件著作12项……近年来,红河州水勘院、红河州水规院、滇南研究院立足水利发展实际,紧盯自身发展目标,科技成果应用广泛、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此外,红河州水勘院、红河州水规院、滇南研究院出版发布的《松软地层脉冲灌浆施工技术规程》《粘土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程》两项地方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推动了技术标准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和保障,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单位在业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申报的发明专利“塑性混凝土心墙”荣获2023年云南省发明专利一等奖;《大体积混凝土一体化模板系统施工工法》《智能全自动制浆、变浆、灌浆施工工法》《大面积土工膜自动化铺设施工工法》成功获得中国水利行业工法奖;2021年至今,累计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云南红河熊庆来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奖二等奖3项。

积极拓展业务范围,立足红河水利实际开展重大科研项目。除在传统水利领域的研究外,红河州水勘院、红河州水规院、滇南研究院还围绕水环境综合治理、供水保障及供水安全、农业节水、水资源高效利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绿美河湖建设、“智慧水利”等当前治水管水重点领域,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开展专业技术研究,申报实施了一批红河州主要治水区域重大科技项目,持续打好“组合拳”,争取更多科技成果在水利项目中落地、开花、结果。

整合资源 激活科技创新引擎

近年来,红河州水勘院、红河州水规院、滇南研究院始终致力于研究支撑水利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以产学研转化作为重点,积极探索水利行业协同创新、水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改革途径与模式。

整合资源强交流。积极开展行业培训和技术交流会议,组织多样化的培训活动,承办云南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绿色环保——高原湖泊水安全与水环境治理科技攻关”高级研修班、“智慧水利”“河(湖)长制与幸福河(湖)建设”等专题培训会5次,累计培训1000余人,服务水平优质度评价达到90.74%;承办2023院士专家红河水科学学术交流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亚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刘永定等12名院士专家与全省行业技术人才300余人进行了学术深入探讨,打破学科壁垒,形成协同创新新格局。

多方合作谋发展。先后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河海大学、云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7所重点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云南省建筑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等10余家重点科研院所进行战略合作,共同进行技术研究,谋求技术发展新机遇。同时,联合发起成立云南红河熊庆来科学技术奖励基金会,奖励在科技创新中作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进一步强化科技评价在红河州促进科技创新中的激励导向作用,为红河州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生态。

把握机遇走出去。2022年至2024年连续3年受邀参加中国水利博览会,携自主研发的设备向全国水利同行展示人工智能技术在水利行业提升生产效率、实现安全操作、保障数据精准等方面的应用,进一步凸显出标准化、高质量、省人工、降成本、减工期等多方面的优势,树立起水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行业标杆,让全国水利行业看到红河州水勘院、红河州水规院、滇南研究院,成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目标。

强基固本 释放人才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红河州水勘院、红河州水规院、滇南研究院在积极推进各项水利科研创新建设工作的同时,大力加强水利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人才引育为保障,逐步实现人才的自主培养,以低成本投入收获高质量人才。截至2024年8月,共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60人,其中正高级工程师32人、高级工程师69人、工程师92人;培养在读博士研究生11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4人,引进博士后3人。

在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加大柔性引进人才力度,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研平台,采取全职引进、合作引进、顾问指导等多种开放式人才引进办法,面向全国集纳水利新质生产力前沿人才。近5年,先后引进了清华大学、河海大学、武汉大学、三峡大学等高校的国家级人才称号指导教师6人,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河海大学、红河学院等高校的博士指导教师30人,努力实现自身科技发展需求与外部人才优势相结合,充分发挥水利科技人才的创新潜力,为红河水利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大力加强院内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重视育才练才,积极推进各项助才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育相关机制,为复合型人才提供健康成长的沃土;积极联合省内外大中院校实施人才定制工程,培养专业对口的青年人才,加速形成水利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利用院校优势加强对口专业研究生培养。为夯实水利科研人才队伍基础,培养一批既有出色理论研究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质量人才,建设一支既精通传统技术又懂科研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红河州水勘院、红河州水规院、滇南研究院积极支持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牵头承担或参与重大项目,在各项重大科研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人才团队的实践能力;先后制定了《滇南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研究院柔性引进人才管理办法》《博士后研究人员考核细则(试行)》等多项人才管理考评制度,定期对人才的科研项目进度、研究成果等进行全面考核,以高标准、严要求聚焦产业发展重点抓人才培育工作,提升人才队伍“硬实力”。

为更好地健全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发掘更多能对红河州科学技术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激发红河州科技创新活力,2022年,红河州水勘院、红河州水规院、滇南研究院联合4家单位发起成立云南红河熊庆来科学技术奖励基金会。基金会下设杰出贡献奖和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奖2个奖项,面向全社会征集对红河州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组织,深挖在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在红河州科学技术发展中拥有卓越建树的具有引领性和影响力的人才团队,为汇集高质量人才“归”红河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完善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用政策“拴”人心。本着“用人之道,重在拴心”的原则,尽全力完善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积极鼓励科技人才评优入选“红河奔腾”人才计划,按符合的政策条件享受相应补助的同时,大力推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制定有《科技成果转化与激励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激励制度,有力地激发了人才自主创新的潜力。在红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上,致力做到用政策“栓”才心、用温度“暖”人心,为鼓励高端人才“留”红河作出了有效贡献。

在红河州水勘院、红河州水规院、滇南研究院的不懈努力下,一支能够与新时代水利科技发展需要相匹配的水利科技人才队伍逐渐崭露头角,水利人才团队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上成功实现了优化,高素质人才数量逐年攀升,业务水平也得以不断精进。

笃守本心 继往开来谋发展

守其本方能真如初。

“‘十四五’以来,红河州水勘院、红河州水规院、滇南研究院在水利科技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将继续坚持‘以科技促发展,用创新谋进步’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确保科技经费稳定增长,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加强对水利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提升科技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对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工作,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继续加强地区间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内外优势科研力量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展水利科技研究和技术攻关,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提升红河州水利科技的综合影响力。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2004-2021 云南政协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网站上的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设计/制作:云南政协报社
  •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096    滇ICP备1100679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