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紧紧围绕促进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三大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云南省大中型水电水利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际,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库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康庄大道。
贫穷老寨换新颜
在勐腊县瑶区瑶族乡,有一个曾经非常贫困的少数民族村落——纳卓村委会回宽老寨。一直以来,这里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生活条件艰苦。而今,在水库后期扶持项目的推动下,这个老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取代了泥泞小道,桥梁、水电设施全面升级,安全饮用水直通家家户户,村庄绿树成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移民生活在一个舒适宜居的新家园,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与望天树景区毗邻,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成为回宽老寨村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近年来,勐腊县搬迁安置办公室积极引导回宽老寨的村民依托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组织村民参与旅游服务技能培训,开办农家乐、民宿,销售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凭借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风情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回宽老寨吸引了大量游客,许多村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走出来,摇身一变成为旅游从业者,收入大幅增加,成功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
中(国)老(挝)铁路的通车,为回宽老寨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便捷的交通让更多游客前来,边境旅游热度持续攀升。村民们顺势而为,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推出更多具有边境特色的旅游项目,将民族文化与边境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出独具魅力的旅游产品。游客不仅可以欣赏望天树景区的热带雨林风光,还能在回宽老寨体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感受边境地区的独特魅力。
此外,在各级搬迁安置部门的指导下,回宽老寨充分利用地处边境的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口岸经济。随着边境贸易的日益繁荣,一些村民开始从事边境贸易相关工作,在将本地特色产品销往国外的同时,引进国外优质商品。此外,口岸的发展也带动了物流、仓储等相关产业的兴起,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如今的回宽老寨,不仅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更是边境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目前,回宽老寨60户242名村民告别了贫困,踏上了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回宽老寨也成功蝶变为崭新、宜居、富裕的美丽乡村。未来,回宽老寨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书写更加精彩的发展篇章。
“天鹅湖”畔春色浓
勐邦水库位于勐海县勐邦村,水域广袤,景色旖旎,风景如画,被茶山环绕,因此人们称其为“天鹅湖”。
春耕时节的“天鹅湖”畔,村民们忙着采茶、种姜、插秧、灌溉……库区春潮涌动,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勐海县凭借显著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口岸经济发展大局,依托中(国)老(挝)铁路和周边口岸,将勐邦库区的特色农产品和旅游资源推向国际市场。一方面,通过电商平台和跨境贸易公司,将勐海县的茶叶、水果等特色农产品销往东南亚各国,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加强与相邻国家的旅游合作,推出跨境旅游线路,吸引了大量国外游客前来体验勐邦库区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提升了勐邦库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勐邦库区新村建设过程中,勐海县采取多种形式向勐邦库区移民宣传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性,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营造出各族儿女团结共融的氛围,引导各族移民亲如一家、紧密协作。大家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每逢重要节日,不同民族的村民欢聚一堂,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共同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了民族团结。
勐海县搬迁安置办公室相关人员介绍,近年来,勐海县搬迁安置工作紧紧抓住国家后期扶持政策窗口期,以勐邦水库为核心,将7个移民村组统一纳入规划,塑造和美乡村新形象;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分散的村落串联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如今的勐邦库区,水库移民新村串珠成链、连线成片,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从“一村美”提升为“全域美”。在“三大经济”的赋能下,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新图景正徐徐展开,茶乡大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口岸经济拓宽发展新空间
景洪市勐龙镇勐宋村委会曼加坡坎村民小组作为勐宋水库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73户305人中,有118名移民。自2007年勐宋水库建设工作启动以来,村民们总是积极配合,体现出“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村子先后荣获西双版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国家AA级旅游村寨等荣誉。
自2009年实施水库后期扶持政策以来,相关部门对曼加坡坎村民小组的投入累计达1500万元,用于农田灌溉、道路硬化、灯光亮化等基础工程以及移民新村建设、布龙茶市工程建设、特色篮球场建设等项目,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
曼加坡坎村民小组的移民们高兴地说:“以前的路是泥巴路,现在我们的进村道路都是柏油路了,环境非常优美。”
曼加坡坎村民小组致富带头人李健荣说:“我们村的主要产业是茶产业,近年来,村里引进电商直播,让村民的收入有了大幅提升。”
无独有偶,景洪市“美丽家园·移民新村”项目的实施,为曼飞龙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移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使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也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范例。据介绍,景洪市“美丽家园·移民新村”项目总投资5980余万元,覆盖景洪市嘎洒街道曼勉社区的曼科松、曼海达目、曼贺回、曼导、曼勉、曼飞龙等居民小组以及曼景罕社区的曼嘎居民小组等多个村组。项目的建成,实现了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让7个村组实现户户通硬化路。同时,新建排水沟673米、污水管网1.4万米及氧化塘3座,构建起“雨污分流+生态处理”系统,污水处理能力达200吨/日,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移民村的内涝问题;新增植被面积3212平方米,建设滨水步道516米、景观亭6座,特色花台总长8730米,村落绿化覆盖率提升至38%;新建3座标准化公厕、改造公厕2座,配套29平方米垃圾处理房,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体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直接受益移民达千户,构建起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移民安置示范区,成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样板工程。
景洪市搬迁安置办公室相关人员介绍,到目前为止,景洪市共实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224个,资金支出1.5亿元。下一步,景洪市搬迁安置办公室将持续聚焦“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按照“资源整合、园区提效、口岸联动”的要求,扩大古茶园生态认证规模,开发茶旅融合新业态。推动茶叶加工设备智能化升级,建设移民创业孵化基地,探索“边民互市+跨境电商”的移民参与模式,打造区域性农产品集散中心。通过“三大经济”对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产业的赋能,探索更多创新发展路径,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繁荣稳定、移民的幸福生活作出新的贡献。
“孔雀之乡”的美丽蝶变
纵观西双版纳州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每一步的成功都离不开全州搬迁安置部门的努力和艰辛付出。
据了解,西双版纳州涉及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14座,已核定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人口7327人。近年来,西双版纳州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紧紧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移民后期扶持“123456”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乡村振兴。
数据显示,自2006年西双版纳州实施后期扶持政策以来,全州实施美丽移民村建设项目22个、产业发展项目87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61个、移民技能和职业培训项目22个、小额贴息贷款项目5个、其他项目11个,涉及资金42242.64万元。项目实施以生态宜居、产业发展、教育培训为重点领域,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创新后期扶持方式,不断提高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收入水平,全力推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在大力推动库区移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西双版纳州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示范带动、规模经营、效益优先”的原则,进一步实施水库移民增收工程,大力发展库区经济。扶持发展特色农业,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引导移民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建立一批花椒、柠檬、何首乌、坚果等种植示范基地。如勐海县勐遮镇曼勐养村依托柠檬种植优势,通过移民扶持资金建成500亩种植基地及冷链加工厂,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带动村集体实现年利润超50万元。
此外,结合边境区位优势,西双版纳州推动移民村与文旅发展深度融合。特别是中(国)老(挝)铁路通车以及2025年东盟国家旅游团入境云南西双版纳免签政策实施后,西双版纳州依托嘎洒机场、磨憨口岸等发展跨境旅游和民宿经济,进一步挖掘移民村文旅发展潜力。如勐腊县大沙坝水库移民村利用毗邻望天树景区的优势,完善了望天树文旅示范项目,通过拆除重建老旧房屋,完善民宿、农家乐、茶室等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形成“旅游服务村落”。依托景洪水电站临近景洪城区有利于发展旅游的区位优势,2022年,景洪市实施了以精品酒店为主体的景洪水电站库区旅游产业项目,通过招商引进优质合作运营方进行经营,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特色,发展民俗体验、雨林探险等业态,促进移民增收致富。
西双版纳州搬迁安置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西双版纳州将按照省搬迁安置办公室相关要求,通过高质量高标准抓好项目谋划、项目建设和资产资金管理等工作,在有着“孔雀之乡”美誉的西双版纳州书写移民安居乐业新篇章。
本版文图由吴冲、颜峰采写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