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乌蒙山腹地,一片曾经的荒坡地上崛起了一座美丽新城——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作为全国接收脱贫人口最多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这里承接了昭通市5个县46个乡(镇)的 9100户39106名脱贫群众,与本地居民、流动人口共同构成5.6万余人的多元社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达15143人。
面对“从农民到市民、从高山到城市”的转型挑战,鲁甸县砚池街道创新探索“红黄绿”精细化管理机制,以党建为引领,构建起空间、心理、发展、治理全方位互嵌的民族融合新范式,书写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共和谐”的时代答卷。
党建引领 激活治理“神经末梢”
“群众搬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砚池街道以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根基,依托“砚池新城”App智慧管理平台,建立“红黄绿”三色动态管理档案。
红色标记(特殊需保障):对独居老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实行“日随访”,3个工作日内落实兜底保障。目前,红色家庭占比从 3.9%降至 0.4%。黄色标记(基本能保障):对返贫风险家庭实施“周跟踪”,7日内定制帮扶方案。目前,黄色家庭占比从 15.5%压降至 2.5%。绿色标记(全部有保障):对稳定脱贫家庭开展“月监测”,定期走访、鼓励发展、防止返贫。目前,绿色家庭占比提升至 97.1%。
同时,社区配套建设了7所学校、10个卫生院(室)、10个群众活动中心、1个养老服务中心、5个全民健身中心,构建15分钟生活服务圈,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在数据赋能下,曾经“隐形”的矛盾纠纷显性化,复杂的居民结构条理化,各族群众在共享公共服务中打破地域隔阂,开启 “楼上楼下是邻居、大事小事共商议”的共居模式。
精准服务 润泽心理融合土壤
从“故土难离”到“心安是家”,心理融合是关键。
“每个人的需求存在差异,唯有精准对接、靶向施策,才能让不同群体的心声同频共振、深度融合。” 砚池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街道针对“红色”人群,落实“点对点”帮助解决问题保障性政策和“一对一”上门服务;针对“黄色”人群坚持问题导向,用好用活惠民政策,解决群众实际问题;针对“绿色”人群引导其增强市民意识,示范带动社区文明提升。
同时,砚池街道通过三个维度强化服务,引领各族群众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在心理上相互欣赏、相互认同。
——社会服务全方位:统筹资源,建立乡愁书院、长者食堂,利用传统节日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菜单式”“点对点”精准服务模式,实现“困难有帮扶、活动有场所、生活有照料、安全有保障、维权有援助”。
——志愿服务常态化:组建大学生、党员、巾帼、银发等30支500余人志愿者队伍,推行“公益志愿服务换积分、积分兑物资”模式。2020年以来,常态化开展环保、秩序、关爱等活动630余场次,为民办实事 2.2万余件。
——自我服务见成效:形成每周五群众集中学习活动日常态化机制,指导建立15支群众性特色队伍,共同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等重要内容;将民族团结、好人好事等纳入居民公约、评先选优议事规则。四年来,先后评选文明楼栋21栋、文明家庭349户、好公婆643人等。
如今,安置区族际通婚率从 17.3% 提升至 25.6%,1629名各族学子考入大学,“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深入人心。
产业赋能 铺就共富之路
分层分类、精准施策不仅体现在服务上,还真真切切体现在产业就业层面。
紧扣“富口袋”目标,砚池街道对“红灯”家庭,落实政策保收。对各族群众中的特困人员,全覆盖落实民政部门兜底保障政策,基本医疗保障、大病保险、残疾人保障覆盖率100%。
对劳动力不足、增收不稳定的“黄灯”家庭,砚池街道发展产业创收,实施开发式帮扶。目前,建成1万亩苹果基地、1万亩香葱基地、630个食用菌大棚、3500个蔬菜大棚,引进23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帮扶车间,吸纳5000余名劳动力就地务工。
对劳动力充裕、收入稳定的“绿灯”家庭,砚池街道加大创业就业政策支持力度。目前,该街道有效盘活4.2万平方米闲置土地和商铺,建成5个综合商业街区,积极争取小额信贷、贷免扶补等资金2000万余元,鼓励568户群众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和经济实体,带动1045人稳定就业。同时,开展实用型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多渠道做实上门入户送岗、现场招聘选岗、服务保障稳岗工作,19628名青壮年主体劳动力在外安心务工。
数据显示,安置区脱贫户人均年收入从搬迁时的7316元跃升至2023年的13658元,汽车保有量增长10倍,19628名劳动力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多元共治 筑牢和谐根基
社区治理千头万绪,既关乎民生冷暖,又连着社会和谐。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治理难题,砚池街道探索“楼宇党建+全科网格+多元共治”模式,构建“党组织+‘楼栋议事会、调解委员会、志愿服务队、联勤联防队等’”的“1+N”党建治理工作格局,建立“干部+群众”双楼栋长制,实行“街道、社区、片区、楼栋、住户”五级网格化分级管理,科学划定27张全科网格,配备网格长及专兼职网格员322名,发动党员群众广泛参与自治,组建52个楼栋议事会共商、13支联勤联防队共防、11支人民调解队共治。
在此基础上,砚池街道通过深化“红黄绿”机制与智慧管理平台融合运用,强化社区治理。
“红灯”亮,每天随访。对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在征得其家属同意后,在4082个家庭实施“小小探头进万家”工程适时照看,有效避免意外事故发生。对困境儿童和孤儿,无一遗漏落实帮扶措施。对残疾、智力障碍患者,根据意愿分类落实关怀措施。对精神障碍患者,协同配合落实集中收治。对社区矫正人员和刑释解矫人员,完善机制落实管控措施。“黄灯”亮,每周跟踪。对有矛盾纠纷苗头、个别不和谐情况的,及时干预、专班处置,有效化解或降低风险。“绿灯”亮,每月监测。对家庭和谐、邻里和顺的家庭,常规走访入户、动态更新信息,分期分批开展家风传承、普法宣传等引导性培训,保持长效稳定。四年来,全区域无命案、无群体性事件、无有影响案事件、无伤人亡人火灾等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到“各族群众共奔小康路”,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红黄绿”制度实践,是党建引领下精准治理的生动缩影,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基层的鲜活诠释。这里的白天,是产业园区机器轰鸣的发展图景;夜晚,是文明社区灯火璀璨的和谐画卷。当党建引领、精准服务、产业活力交织成网,一座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新城,正以坚实步伐迈向“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未来。
本版稿件均由通讯员马梦芸、实习记者陈雪梅采写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