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群山的褶皱间,鲁甸县桃源回族乡尤家湾村若隐若现。这个聚居着汉族、回族、彝族等多民族群众的村落,背靠苍翠山峦,面朝库容达 348.6万立方米的灌溉水库。108户 368名村民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用勤劳与智慧描绘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画面。
近年来,桃源回族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党建引领,将农业产业作为基础、把旅游休闲当作形态、视风土文化为灵魂,充分发挥农文旅、民族和“三产”融合的产业功能。通过建设尤家湾乡村振兴示范点,带动桃源生态旅游度假区、万亩稻田观光项目的打造,串点成线、连线扩面,辐射带动周边产业提质增效、群众就业增收。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于做好人的工作。尤家湾村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党的民族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农村工作同部署、同推进,采取多种举措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实效。村里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纳入党员干部年度学习内容,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微信工作群、微信公众号、“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平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专题学习。实施“领头雁”计划,把民族工作作为培养村组后备干部及发展党员的重要条件,确保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双融双促双提升”。自2024年以来,已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知识、民族政策法规等相关内容学习40余次,推动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入脑入心,以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尤家湾村采取“文明实践+主题宣讲”方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大喇叭、LED 屏滚动播放相关宣传内容,让民族团结进步知识覆盖各族群众,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集中展示民族文化、历史等内容,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利用“尤家湾‘清凉一夏・因为尤你’”、鲁甸县“苹果节”“民俗文化活动暨火把节”等活动,全面营造各族群众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浓厚氛围,让各族群众在活动中唱起来、舞起来、乐起来,让乡村生活忙起来、活起来、火起来。同时,坚持“主抓党建、促进文明、树立新风”的民族工作思路,将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宗教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公布举报热线,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着力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精神风貌。
产业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尤家湾村立足水果种植的地理气候优势,围绕“抓点成典、推典成景”的目标,结合村子整体规划和布局,以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工程”和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工程为契机,开展排污工程、人居环境改造提升、沙滩开发、休闲露营基地建设、景区功能提升、苹果产业链发展六个方面的建设。同时,统筹整合相关项目资金5000余万元,用于完善水网、路网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冷链物流仓储中心、实施排污工程、提升景区功能等方面。
依托苹果种植优势,尤家湾村建成1万亩苹果基地,带动200余人就业,年人均增收2.5万元。同时,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引入“震希”果蔬采摘园、“云水间”民宿露营等文旅项目,推出糯米粑粑、牛干巴等特色美食。自开园以来,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00万元以上。此外,周边10000亩稻田、5000亩香葱等产业基地联动发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布局,拓宽了各族群众增收渠道,促进了经济贸易往来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如今的尤家湾村,产业兴旺与文化繁荣交相辉映,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以“勤劳、团结、奋进、和谐”的精神,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绚烂绽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下生动注脚。
稿件均由通讯员马梦芸、实习记者陈雪梅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