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云南政协新闻网 >  政协新闻 >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绘就云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蓝图

作者:董荣蓉 魏溦 来源:云南政协报 时间:2025年09月01日 09:52:34

8月28日,由云南省政协、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合作举办的“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聚焦资源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具有云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协商会在昆明举行。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领导和专家、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政协领导,省级有关部门、各民主党派省委会、省工商联、中央驻滇有关单位和部分州(市)政协负责同志,部分省政协委员和专家等相聚春城,围绕构建具有云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协商议政、建言献策。

高位引领 明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考察云南、4次回信、2次致贺信,为云南发展把脉定向,引领云南各项事业大踏步前进。

今年3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云南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强做优做大资源型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4月29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在昆明举行,审议通过《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的决定》,激励动员全省上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全会强调,全省上下要紧扣“一个跨越”“三个定位”“开创发展新局面”这个总纲,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纲举目张推进云南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在解放思想中打开新视野、在改革创新中探索新路径、在奋发进取中展现新气象、在真抓实干中创造新业绩,一步一个脚印把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幸福实景。

省政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工作要求,把履职重点聚焦到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上来。充分发挥政协联系面广、智力密集的优势,着力在引智聚力上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对接,确定双方围绕构建具有云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主题,对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做强绿色能源及相关产业,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内容开展合作调研。

经过周密筹备,今年4月以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组织有关领导和专家分5个组多次来云南,在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保山市、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7个州(市)开展专题调研,充分感受云南发展蓬勃动力的同时,深入思考如何高水平构建具有云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等问题。有深度、接地气的调研也汇聚形成5份高质量的专题调研报告,为云南发展提供参考。

在此基础上,“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聚焦资源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具有云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协商会顺利召开。会上,调研组专家分别围绕“推进云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重大问题”“以科技创新推动云南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云南绿色能源及相关产业发展”“云南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专题作报告,为云南产业发展协商建言。

产业转型 筑发展基石

“从需求结构看,云南经济属投资拉动型经济,经济增长表现为要素投入驱动型……”协商会上,专家报告直指云南发展痛点,并提出系列建议。

此前,调研组在前期深入调研中发现,云南总体还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目前的产业体系仍是以资源型产业为主,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不高。

“云南要形成增长新动力,塑造发展新优势,重点在产业、关键在工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在构建有云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协商会上,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

云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应注重前瞻性、战略性,充分估计到未来产业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等原则性意见。

——应继续发展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卫星应用、氢能及新型储能等产业。

——应从自身创新能力较弱、高端人才不足等实际情况出发,坚持走以资源和应用场景换技术、换人才、换产业的路子。

……

大家达成一致共识,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首位,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加强数智赋能,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持续开放联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构建体现云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创新驱动 破转型困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是产业体系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重大变革。

与会专家认为,科技创新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驱动力,应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新方向、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做强做优做大资源型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云南正处于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窗口期,唯有以科技创新推动云南新质生产力发展,才能打破‘资源诅咒’困境,跨越‘产业断层’障碍,化解‘生态约束’难题,推动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走出一条‘后发先至’的赶超路径。”专家认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是培育新质生产力,而培育新质生产力必须紧紧依靠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三个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广大企业和企业家的强力支撑和砥砺奋进。

“应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专家建议,应构建“链主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模式,围绕云南特色产业打造行业龙头企业提升其带动能力。

数智赋能 塑未来生态

“云南传统产业大多集中在产业链上游,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不足、抗市场波动能力不强、技术改造明显滞后……”翻阅翔实的调研报告可以看出,目前,云南在传统工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新型工业化才刚刚起步。

与会专家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引擎。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先进的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等驱动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协同共生,催生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实现生产流程的精准化与柔性化,根本改变制造范式,大幅提升制造水平。可以说,智能技术的突破形成了新质生产力。

“传统产业不一定是落后产业,只要通过改造升级,同样可以成为新质生产力。在这方面,云南的电力、有色金属等行业做得不错。”与会专家广泛看好云南产业发展的前景,并建议云南应重点通过抓好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增强供应链的韧性,同时应大力支持技术改造,重点抓好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此外,应全方位加强能源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做强区域内智算新基建,赋能南亚东南亚信息大通道建设。

绿色低碳 绘发展底色

绿色低碳不仅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还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应加快绿色技术的应用与突破,推动传统产业向低碳化方向转型。

2025年的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产业强省”加快推进。放大“绿电+先进制造业”新优势,集中式光伏并网和在建规模均居全国前列,电力总装机突破1.5亿千瓦、绿电占比超90%。单晶硅、电解铝产能分别居全国第2位、第4位,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云南工业“新三样”增加值增长8.2%。这一组组数字正是云南推动传统产业向低碳化方向转型交出的亮眼“成绩单”。

应充分利用好绿电资源,增强绿电的供给保障能力,推进传统产业深度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以绿制绿”模式,助力云南新兴产业增强竞争力,成为与会人员的共识。

“云南绿色能源低碳优势凸显,有助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竞争力。”会上,专家建议持续推动“绿电+”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在“绿电+先进制造”方面,鼓励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在“绿电+智算”方面,强化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布局;在“绿电+有色金属”方面,深挖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空间,加快培育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

开放联动 添强劲动能

“目前,云南以资源型经济为主的产业体系向适度多元的产业体系转变需要历史契机,这个契机就是对外开放。”有专家在会上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云南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通过调研组此前的深入调研与探讨不难发现,如今的云南将不再是“边疆”而是“枢纽”,而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是这一“枢纽”建设的重要一步。

“应进一步加强交通物流、能源、数字信息等大通道建设,推动形成以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贸易、大贸易形成大产业的良性循环。”

“应进一步提升自贸试验区等各类开放平台开放能级。”

“应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枢纽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交往和人文交流。”

……

“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既是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又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构建具有云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协商中,大家一致认为,需要把云南开放的大门开得更大、领域更广。

此次协商立足云南发展实际,以科技创新为战略支点,搭建起国家级智库与地方实践的深度对话平台。通过调研协商,系统梳理了云南特色产业的优势与短板,更以前瞻视野勾勒出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的立体化路径。通过高质量调研报告的转化应用,有望推动形成一批可操作、可落地的政策建议,为云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这场思想交融、观点碰撞的协商,也将为云南高质量发展增添活力,共同绘就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的壮丽图景。

云南省政协正积极通过联动专家智库、延长协商工作手臂的工作方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2004-2021 云南政协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网站上的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设计/制作:云南政协报社
  •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096    滇ICP备1100679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