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云南政协新闻网 >  云南往事 > 

血色黎明中的“长城谣”

作者:吴传玖 来源:云南政协报 时间:2025年09月01日 10:47:08

八十年前的那个黎明,岁月以一记惊雷撕开血色帷幕。山河在剧烈的震颤中苏醒,古老的东方大地上,烽火如星般燎原,燃遍每一寸土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神州陆沉。而中华民族,便是在这场最为惨烈的战火洗礼中,铸就了不朽的长城——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931年9月18日夜,历史在沈阳城外写下第一行血泪。柳条湖畔的爆炸声,惊醒了沉睡的巨龙。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长城的脊梁,所过之处,麦浪化为焦土,江河凝滞成血。然而,中华民族的脊梁岂会轻易折断?长城的砖石间,先辈们以热血浇筑新的壁垒;白山黑水之间,抗联战士以雪为“被”,于冰天雪地中唱响不屈的战歌;平型关外,八路军的刀刃劈弯了敌人的刺刀;台儿庄城下,国军将士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城墙。烽火在砖石间蔓延,如暴雨前的闪电撕裂长夜,又如春草自废墟中顽强生长。无数血肉之躯,无数英勇抗争,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洪流,朝着黑暗的深渊发出震彻天地的呐喊。

南京,这座承载六朝金粉的古都,在1937年冬日的寒风中沦为人间地狱。长江的波涛在那个十二月的月圆之夜被染成血红。三十万亡灵,于江水之中至今未能安息。芦苇丛生的岸边,白骨曾铺就通往和平的道路。雨花台下,雨声淅沥八十年,那些破碎的瓷片至今仍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痛楚。南京的冬雨落在长江畔,细密如针,仿佛试图缝合三十万冤魂的伤口。江水日夜起伏,如低吟不息的挽歌,那三十万折断的翅膀随潮涨潮落,成为民族记忆中永难愈合的伤痕。然而,即便在最深的黑暗中,中华民族的血脉依然奔流,不屈的灵魂自废墟中升起,静待破晓之光。

终于,1945年8月15日,和平的曙光穿透层层阴霾。白鸽重新栖落于卢沟桥的石狮背上,胜利的钟声穿越八十载光阴迷雾。卢沟晓月依旧皎洁,却曾见证侵略者的铁蹄;南京江畔的残垣断壁虽已覆满青苔,仍默默诉说着三十万同胞的苦难。每一寸土地都铭刻伤痛,每一滴鲜血都化为不屈的呐喊,在风中凝结成永不陨落的星辰,照亮和平的黎明。

如今,那场血与火的洗礼已凝结为历史长河中的礁石,岁月的浪潮反复冲刷,却未曾磨灭半分痕迹。卢沟桥的石狮依旧威严屹立,以坚定的姿态守望着那段烽火岁月。南京长江边的纪念碑如不朽丰碑,向世界宣告历史的真相。每一寸山河、每一条川流,都以自己的方式铭记那场胜利,缅怀那些为和平献出生命的英雄。

当我们立于和平的彼岸回望历史,战火仍在岁月的褶皱中低语。和平的春笋自废墟中拔节而生,而历史的伤痕永不褪色。当岁月的苔藓覆盖这永恒的创口,我们仍能听见穿越云层的枪声化作星光,照亮黎明的方向。站在新时代的潮头,回望那段烽火岁月,心中充满敬意与哀思。历史的伤痕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更应倍加珍惜。让我们以胜利之名铭记历史,传承先辈精神,守护和平未来。愿英魂安息,愿盛世长安,让和平之花永远开遍曾经血染的大地,承载着先辈的希冀,朝向曙光盛放。

八十年过去了,烽火早已熄灭,但不屈的抗争精神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当我们站在长城之上眺望远方的山河,心中清晰如镜:那段历史,已成为我们前进的力量,指引我们迈向光明的未来。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2004-2021 云南政协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网站上的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设计/制作:云南政协报社
  •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096    滇ICP备1100679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