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云南政协新闻网 >  云南往事 > 

青螺山畔存旧署 残轨犹诉当年事

——滇缅铁路里的弥渡记忆

作者:白成瑾 文·图 来源:云南政协报 时间:2025年09月01日 10:46:44

滇缅公路是名副其实的抗战“输血线”与 “生命线”,而滇缅铁路同样是抗战时期云南对外联通的重要国际通道。尽管这条铁路最终未能建成,也未能在烽火岁月中发挥预期的重大作用,却依旧化作一曲悲壮的战歌,凝成一道用血肉筑就的民族脊梁,成为一种永不消逝的民族魂灵——它以未竟之躯,镌刻下烽火年代里国人抗争的赤诚与坚韧。

80多年前,在民歌《小河淌水》的故乡弥渡,专家云集、热闹非凡,人们热火朝天地拉开了建设滇缅铁路的伟大序章。如今,当地不仅保存着滇缅铁路督办公署旧址,还留存有铺筑的路基、开挖的明槽,以及桥涵、挡墙等遗址遗迹。

滇缅铁路督办公署旧址

据相关档案记载,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除在1938年加紧修通 “滇缅公路” 外,还决定启动筹划多年的 “滇缅铁路” 建设。这条工程难度远超公路的铁路,起自昆明,经禄丰、楚雄、南华,再从弥渡转向临沧方向出境,与缅甸腊戌的铁路衔接,全长 860千米。

1938年初,民国政府交通部滇缅铁路工程局(以下简称“工程局”)在昆明成立。 1940年冬又把工程局升格为“滇缅铁路督办公署”(以下简称“公署”),由交通部常务次长曾养甫兼任“督办”,并把“督办公署”迁来地点适中、可以兼顾东西两大段工程(从昆明至弥渡为东段,弥渡至临沧方向的中缅边界为西段)的弥渡。

不久后,工程局局长改由杜镇远担任。一大批全国优秀的铁路工程专家,如张海平、汪菊潜、雷崇民、茅以升、梁思成、陶述曾、夏舜参、龚继成、吴祥祺、王节尧、朱葆芬、顾彀成、张袚、李跃祥、祝秦萱、周庸华、关荣柏等,还有医学专家张孝骞、应元岳、庞从周、孟庆华、陈又新等,纷纷奔赴云南、来到弥渡,投身滇缅铁路建设。

公署督办室下设秘书组、法制组、总工程师室等部门,总工程师为杜镇远,副总工程师包括章绂、汪禧成、王节尧、张海平、吴融清等人;会办为陈逸凡、陆崇仁、杜镇远。此外,公署还设有总务、财务、粮食、卫生、机务、运输、会计、材料、防空、行车效率工程处、路警总队和军法执行监部等机构,全署职工有17000多人。其中,驻弥人员就有4000余人。

因公署机构庞大、下属单位多、经费开支大,中国银行特意在署内设立了办事处,以保障财务运转。

公署还特聘香港《大公报》记者顾建平,利用一台收音机和一个印刷厂,创办了铅印报纸《滇缅日报》。该报主要刊登滇缅铁路修筑情况、宣传爱国思想、号召民众投身抗战,是抗战爆发后大理地区唯一公开发行的报纸。

1942年4月,滇缅铁路路基基本筑成,正准备铺设枕木。但同年5月,日本侵略军攻入怒江以西,即将铺轨的滇缅铁路奉命停工;1945年,滇缅铁路工程正式下马,公署员工也随之遣散回家。

保山市政协组织编辑的《滇西抗战原始史料汇编》共45辑47册、约2000万字,其中专辑(45—24)收录了《弥渡县滇西抗战档案选:修筑机场、滇缅铁路》。该专辑记载:滇缅铁路督办公署位于弥渡县弥城镇原弥城一小内(今图书馆),地理坐标为东经100°28′59.3″、北纬 25°21′0.62″,海拔 1683 米。

2012年,弥渡县以打造 “花灯文化大观园、小河淌水风情园” 为目标,搬迁了弥城中学、弥城一小及60多户居民,新建了文化 “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同时,先后修缮了青螺山片区的东岳宫、万寿宫、文庙大成殿、后稷祠、大理寺、鲁班庙等古建筑,滇缅铁路督办公署驻地得以保存,并实现活化利用,让历史血脉得以传承、让过往岁月被永远铭记。2016年,青螺山古建筑群被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青螺山古建筑群中的文庙(今图书馆,即滇缅铁路督办公署旧址),被公布为云南省第一批革命文物。

弥渡作出的贡献

《抗战弥渡》记载,滇缅铁路第一期工程(1938年—1940年)采取承包修建形式:清华洞至弥城段由弥渡人赵壁光的 “昌兴号” 承包;弥城至东武邑段由 “马律斋” 公司承包;东武邑至苴力段由粤商 “广德和” 公司承包;苴力至水田段由楚雄人陈厚堂承包;水田至南涧段再次由赵壁光的 “昌兴号” 承包。

其中,弥渡县负责铺筑的铁路路基长14千米,技术要求为:轨距1米、路基宽9 米、路面宽7米。

1940 年,滇缅铁路第二期工程启动,计划工期为1941年11月1日至 1942年5 月。

1941年11月15 日,云南省政府征工管理总处处长陇杨,特派副处长段伟、督察员苏庆权携带《征工组织办法》前往弥渡督促建设进度。弥渡县当天便成立 “弥渡县协修滇缅铁路征工分处”,并开始办公,分处长由县长宋文熙兼任,分处下设总队部和三个大队,每大队暂编2100人。11月26日,弥渡第一大队首批民工抵达瓦木足,负责修理南涧至文庙的汽车便道、搭建工棚;11月28日,民工正式投入滇缅铁路第二期工程的协修工作。

与此同时,云南省政府在弥渡成立 “云南省政府协修滇缅铁路征工总管理处”,办公地点设在弥城东门外的开化寺。

滇缅铁路督办公署成立后,数千人(含职工及家属)进驻弥渡,当地便通过租用私人民房为铁路员工解决住宿问题:处长以上人员,每人配给一幢中西式小型房屋,集中修建在弥渡中学(今弥渡一中)内;科长、股长及其他职工,则大多居住在太和山及职工住宅区。

为保障工程顺利推进,1942年1月20日至24日,弥渡县开展玉带村、弥城镇、杨家营、仙鹤营(今甲石洞)、东寺坡、西寺坡、下海子、太和山的征地登记工作;1月25 日至27日,又开展仙石营(今石咀)的征地登记工作。1942年2月,弥渡县协修滇缅铁路征工分处抽调职员并正式办公,计划在玉带村、花园村(太和山)征地修建机务办公室及员工子弟学校,在东寺坡、西寺坡和杜营村修筑停车场,在杨家营附近修建汽车检修所,在龙华乡仙石营(今石咀)征地修建浴室及招待所,在新村征地修建职工宿舍,在仙鹤营(今甲石洞)及瓦仓征地修建疗养院,在东门外文笔山北麓修筑防空洞。同时,借用弥城东门附近的龙神祠作为督办公署秘书室的办公地点,将公署医院与弥渡县卫生院合署办公(以弥渡县卫生院为办公地点),在东门外文笔山铁路线左侧及石咀温泉附近修建招待所和医院,还将县道与滇缅公路交叉处、交通便利的江买村附近一座旧庙改建为滇缅铁路物资仓库。

据记载,弥渡县当年共有耕地22400亩,每亩年产谷物6弥渡市斗(每市斗35千克),全年共产谷物13万余石(折合45500吨);全县总人口10.11万人,全年可节余谷物1万石(折合3500 吨)。而在修筑滇缅铁路期间,当地驻军要求弥渡县每月供给大米150吨,滇黔绥靖公署下令筹办军粮3000大包(折合300吨),楚大师管区要求代购军粮150石(折合52.5吨),再加上滇缅铁路建设的用粮需求,弥渡县的粮食储备仅够支撑半年。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弥渡人民在接待工程技术人员的同时,共发动民工6000余人,完成土石方工程100余万方。仅1938年1月工程动工至4月5日期间,当地民工就投入采石、运石及挖路槽等工作,累计出工84157个工日。据征工分处统计,总队部及第一、二、三大队分五期增派民工,合计28044名。另据不完全统计,在协修滇缅铁路的过程中,弥渡县民工有2人残废、9人牺牲。

滇缅铁路遗址遗存

据田野调查,在弥渡县弥城镇长坡社区的小河村、罗坪村至祥临公路路段,保存有状态较好的铁路明槽及铁路遗迹,两段路基明槽总长300余米,整体路线长度达15千米以上;其中罗坪村段还保留有一个石拱桥洞,宽4米、长14米,当地人称之为 “四米洞”。

在双海社区的下海子段,有路基遗址约300米;靠近天桥营段,有路基遗址约800米,遗址上的夯筑层清晰可见。

根据规划,滇缅铁路从太平山向南,沿今国道214线经寅街东武邑、苴力延伸至南涧,目前太平山仍留存有在建火车站的遗迹。

寅街河东村段保留有路基、桥涵遗存;苴力段则有100多米的路基明槽,以及挡墙、桥墩等遗址遗存。据调查访谈,寅街河东文昌宫曾是滇缅铁路工程处的驻地,工程处撤退后,这里又成为远征军的驻地。

滇缅公路是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滇缅铁路同样是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的具体体现。时至今日,即便被现代交通取代,滇缅公路与滇缅铁路的遗址遗迹,依然彰显着伟大的抗战精神,已然定格为激励后人的强大精神动力与不朽的文化符号。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2004-2021 云南政协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网站上的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设计/制作:云南政协报社
  •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096    滇ICP备1100679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