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云南政协新闻网 >  云南往事 > 

“参加抗美援朝,我值了!”

——访大姚县参加抗美援朝老战士李如喜

作者:张从华 李明珠 文·图 来源:云南政协报 时间:2025年09月01日 10:44:50


盛夏午后,在大姚县金碧镇厂房村委会王德桥一组,94岁的老人李如喜正和几位村民坐在干净清雅的小院里纳凉,讲述他参加抗美援朝的故事。

“参加抗美援朝,历经战火硝烟,牺牲无数战士,但是中国赢了!我作为一名抗美援朝战士,值了!”李如喜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李如喜原名叫徐炳富,生于1931年。1949年,他在昆明保安四团参加起义后,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44师130团。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李如喜所在的第15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赴朝参战。年仅19岁的他,由此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

“出国参战,我们个个热血沸腾。美国军队不仅要侵略朝鲜,还要轰炸中国东北,严重威胁祖国安全。所以毛主席一声令下,我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队伍一眼望不到头。”说起当年的情景,李如喜眼中依然有光。

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李如喜随第15军参加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次至第四次战役,并参与了解放汉城(今韩国首尔)的战斗。在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中,他经历过“吃炒面拌雪”的艰苦生活,见证了中国军队虽装备落后却仍将美军击退至北纬37度线的胜利,也目睹了无数战友的英勇牺牲。“那时我年轻,身体好,能吃得了苦,也不怕牺牲,一心只想保家卫国,打败美国野心狼。”李如喜回忆道。

在他记忆中,最刻骨铭心的当属上甘岭战役。他回忆说,上甘岭战役自1952年10月14日开始,持续43天,规模不断扩大,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的一战,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

李如喜说,在上甘岭,面对美军飞机和大炮的疯狂轰炸,志愿军采取坑道战术,不断挖掘工事。美军轰炸时,部队就退入坑道隐蔽;轰炸一停,立即派出一两名战士上前沿战壕观察。一旦发现美军进入50米范围内,观察员立即报告:“敌人上来了!”志愿军便迅速冲出坑道,与敌近战。正因如此,不管美军如何狂轰滥炸,上甘岭阵地始终牢牢掌握在志愿军手中。

“虽然我现在老了,但还是想回上甘岭看看,看看当年我们挖的坑道怎么样了,还在不在?”说到这里,李如喜眼中满是怀念。

上甘岭战役结束后,李如喜在一次战斗中因美军空袭腿部负伤,被送回东北治疗半年。随后部队又送他到昆明继续疗养半年,身体才逐渐康复。在此期间,他荣获“和平勋章”和“抗美援朝纪念章”。这两枚纪念章成了李如喜最珍爱的“藏品”,他时常拿出来端详、抚摸。每逢国家节日、家庭聚会,或村民请他讲抗美援朝故事时,他总会郑重地将勋章佩戴在胸前。“现在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啊,我们不能忘记过去。”他总是这样感慨。

1954年6月,李如喜退伍返乡。此后不论是在楚雄州吕合煤矿工作,还是回生产队务农,他始终保持着奋不顾身、英勇顽强、不畏艰难的抗美援朝精神。他曾连续担任生产队长19年,为当地农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群众中树立起志愿军老战士的硬汉形象。

如今的李如喜目光明亮,身体依然硬朗。每天在老伴和女儿的悉心照料下,他安享着和平幸福的晚年生活。他胸前的“和平勋章”与“抗美援朝纪念章”依旧熠熠生辉。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2004-2021 云南政协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网站上的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设计/制作:云南政协报社
  •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096    滇ICP备1100679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