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云南政协新闻网 >  议政提案 > 

以“政协智慧”助力云岭生态保护治理

作者:本报记者 刘玲玲 来源:云南政协报 时间:2025年09月09日 11:01:41

生态环境保护是“国之大者”,是发展问题、民生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近年来,我省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含金量”显著提升。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红河峡谷的矿山采空沉陷区牵动着民心,杞麓湖畔的农田尾水折射出发展之痛,陆良县城的分类垃圾箱承载着民生期待……

针对环境整治“老大难”问题,我省各级政协委员密集发声。在一条条饱含智慧的建言中,一条贯穿云岭大地生态治理的实践路径跃然纸上。

向伤痕开刀,重塑山河肌理。 面对历史遗留的生态欠账,这些建言化作精准的手术方案。泸西县政协委员谭威提交的矿坑沉陷区的处理方案,是向历史欠账宣战的手术刀;玉溪市政协提案中“生态轮作”“农田尾水回灌”的建言,则是疗愈杞麓湖农业面源沉疴的银针。当提案从纸面走向田野,沉陷区复绿成生态屏障,富营养化湖域蜕变为绿色粮仓——山河的伤痕终将化作发展的勋章。

向末端索能,唤醒沉睡资源。“垃圾围城”与“固废成山”,在委员们的眼中恰是放错位置的财富密码。陆良县政协委员卢文芬勾勒的“互联网+社区”垃圾分类网,让每日200吨生活垃圾找到再生之路;民盟红河州委会为磷石膏设计的“快递包装箱”转型路径,赋予工业废渣第二次生命;省政协委员兰骏“以资源化利用破局”的建言则将固体废物链条锻造成循环经济的新支点。当垃圾堆场崛起循环工坊,云南的资源禀赋便有了更辽阔的疆域。

向机制问效,织密治理经纬。绿色转型非一役之功,需制度与科技并行。富宁县政协委员陆乾斌提出的地下水“双控管理”数字网络,以智慧之眼守护地下血脉;楚雄彝族自治州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设计的全链条农业面源防治规划,用制度之手攥紧农药化肥的阀门。

从矿坑到湖泊,从社区到工厂,我省各级政协委员的提案以科学精神为墨、民本情怀为纸,在云岭大地书写绿色治理的云南方案。

当山河重披绿装,当资源循环不息,当机制运转如常,这治理之路所缝合的生态创口,正为云南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最深沉而持久的生命力,谱写出“最云南”的和谐诗篇。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2004-2021 云南政协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网站上的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设计/制作:云南政协报社
  •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096    滇ICP备1100679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