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磷石膏资源化利用领域持续发力,积极推进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装置项目建设,将磷石膏应用于矿山生态修复、石漠化治理等多个场景,探索工业固体废物变废为宝的有效路径。
然而,在这一进程中,磷石膏的高效利用仍面临多重挑战,亟待系统性解决方案的出台。民盟红河州委会在调研中发现,当前,红河州磷石膏使用存在政策规范与技术标准的缺失导致长效机制难以建立的问题。省、州两级针对磷石膏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配套政策尚不完善,既缺乏稳定的专项资金支持,也未形成有效的奖惩约束机制,使得企业在推进资源化利用时缺乏足够的压力与动力。此外,技术支撑不足制约了利用规模的扩大与方式的拓展。现有技术成熟度有限,传统的水泥缓凝剂生产受建材市场波动和脱硫石膏冲击,出现产品积压,而土壤改良、路基材料等潜在应用领域因缺乏标准和规范,面临审批瓶颈,高值化利用技术仍停留在研发阶段。固体废物利用产业链尚未形成,协同效应未充分释放。企业责任意识不强,上下游联动机制不畅,跨区域、跨产业的协调合作机制缺失,与建筑、交通、生态环境等相关行业的长效沟通渠道尚未打通,难以形成高效循环的产业生态。
在红河州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民盟红河州委会提交了题为《关于控增量消存量加强科技应用加快红河州磷石膏综合利用的建议》的提案。
在政策支持层面,提案建议,应强化与相关部门的对接,积极争取专项政策与资金扶持,为项目推进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体系,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合理制定危险废物收费标准,在保障处置设施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切实降低企业治污成本。
在技术创新方面,提案建议,应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在适宜区域规划建设磷石膏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强化对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借鉴贵州省用磷石膏制作快递包装箱的成功经验,开发替代木材纸板、黏土实心砖等新型材料,既提高磷石膏利用率,又推动快递包装、建材等行业的绿色升级。
在产业链协同发展方面,提案建议,应督促有关企业履行主体责任,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源头减量,包括优化化肥产品结构与提升磷酸生产工艺,提升磷、氟收率以降低磷石膏排放量及污染物含量。同时,深化与制砖、水泥企业的合作,推进磷石膏制砖、缓凝剂生产,并选择合适路段开展道路水稳层应用实验。引导企业实施磷石膏水洗技术改革,为下游企业提供优质原料以降低其投资成本。通过计划引进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石膏粉、空心砌块、石膏板生产线,并通过引进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全面提升磷石膏的综合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