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和居民物质消费水平提升,生活垃圾产生量呈逐年攀升态势。据统计,目前,陆良县城区每日需处理的生活垃圾量已达200吨,而现有处理手段单一,资源回收利用率较低。在推进生态宜居县城建设中,完善垃圾分类体系已成为破解“垃圾围城”困境、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抓手。
在陆良县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县政协委员卢文芬提交了《关于做好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推进落实垃圾分类收集措施的提案》。提案认为,尽管陆良县已在主要路段和居民小区配置分类垃圾箱,初步具备硬件基础,但实际工作推进中仍存在居民认识不到位、分类机制不到位、环保宣传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为此,提案提出以下建议——
在宣传教育方面,应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打造“互联网+社区”立体化宣传网络,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制作发布垃圾分类科普短视频等数字化内容;深化社区实践教育,由社区物业部门负责完善并管理垃圾分类的相关设施,利用节假日在社区里举办垃圾分类宣传相关的公益活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构建志愿监督网络,由社区先进工作者、退休干部等组成志愿监督队伍,构建“社区自治+志愿督导”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的力量,推动形成“全民参与、全民治理”的良性循环。
在教育赋能层面,应将垃圾分类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体系,通过班队会、科技节、校本课程开发等开展教育活动。幼儿园阶段可设计亲子互动课程,通过“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带动家庭参与,系统提升幼儿与青少年对保护环境资源的认知。
在硬件配置方面,应推动前端分类与终端处置相衔接,科学规划分类垃圾箱布点,加快厨余垃圾处理中心、焚烧飞灰处置等终端设施建设。
在制度保障方面,应依据《陆良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出台配套实施细则,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建立约束监督机制,规范操作流程,构建覆盖“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链条的奖惩制度。同时,建立分类转运专项系统,提升末端处理能力,优化垃圾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流程,形成全县生活垃圾有机循环、良性互动的分类处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