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景洪市政协作为该市景讷乡勐板村的定点帮扶单位,始终锚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从强化党建引领、培育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实施教育帮扶、创新基层治理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综合施策,推动定点帮扶工作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强化党建引领 凝聚帮扶合力
市政协坚持将党建引领贯穿帮扶工作全过程,以“党建+帮扶”机制有效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压实帮扶责任,建立常态化走访慰问与座谈交流机制,将勐板村13户脱贫监测户的挂钩责任具体落实到机关干部职工个人,实行一对一精准帮扶。机关干部职工定期深入村户,带领村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细致了解脱贫户、监测户的家庭收入、健康状况与实际困难,并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到景讷乡党委、乡政府,确保“挂包帮”责任全面落实。加强思想引导,每年组织开展2次专题党课和“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有效引导群众转变陈旧观念,树立自立自强、勤劳致富的意识。创新协商形式,依托院坝协商平台,将党组织活动与村级事务紧密融合,围绕村民反映的共性难题和个性化需求,组织党员、市政协委员、村民代表共同研究对策,形成了“问题收集、多方协商、精准落实、结果反馈”的工作闭环,切实将组织的关怀与温暖送达群众心中。
培育特色产业 激活增收动能
针对勐板村原有产业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的突出问题,市政协以发展“稻虾共作”生态农业模式为突破口,构建了“技术赋能+模式创新+规模经营”的产业帮扶体系。注重学习培训,由市政协筹集资金组织村干部、养殖户代表赴省外稻虾养殖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同时,邀请市农业农村局专家和科技特派员进村开展多轮技术培训,并建立微信群提供实时技术指导,提升村民种养技能。推动技术优化,通过考察学习和专家指导,村民不断改进水草种植、肥水调控等技术,涌现出一批本土养殖“土专家”,实现亩均增产20千克至50千克,高产田块亩收入突破万元,效益达到传统单一种稻模式的8倍以上,参与农户户均年增收约5万元。促进规模发展,通过持续的技术帮扶和效益示范,勐板村稻虾种养面积从106.67公顷迅速扩展至140公顷,新增养殖户10余户,产业带动效应日益显现。
完善基础设施 实施教育帮扶
聚焦勐板村村民反映强烈的出行难和资源闲置问题,市政协积极发动市政协委员捐资10余万元,并组织村民投工投劳,成功新建大窝铺水漫桥和纳外吊桥两座“致富桥”,彻底消除村民汛期跨河耕作的安全隐患。同时,有效盘活了因交通不便而长期荒废的2公顷河滩地,将其改造为高产的稻虾共作田,预计每年可带来超过30万元的经济收益,并带动周边农户通过参与务工获得二次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市政协始终将教育帮扶视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大力营造“重教兴学、扶智育人”的良好氛围。2022年7月,经过深入细致的摸排核实,市政协与景讷乡党委、乡政府共同确定27名贫困学生作为资助对象,积极动员市政协委员和爱心企业捐款32400元,有效缓解了他们的求学经济压力。
创新基层治理 培育文明乡风
针对勐板村马场村民小组一度存在的散埋乱葬、殡葬纠纷频发等问题,市政协组织市民政局、市林草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与村干部、村民代表召开以“规范殡葬改革 推进移风易俗”为议题的院坝协商议事会议,推动将“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文明理念纳入村规民约,并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大力倡导文明节俭新风尚。
如今的勐板村,田畴间稻虾共育生机盎然,村组内桥梁贯通便利畅通,学子们奋发向上充满希望,文明新风徐徐浸润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