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风拂水面,阳光照林间。滇池绿道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蜿蜒依偎在滇池之畔。
在这里,有一颗位于滇池北岸的璀璨明珠,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和不懈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和美乡村建设之路,成为滇池沿岸乡村发展的典范。
日前,记者走进昆明市官渡区六甲街道福保社区,映入眼帘的是千亩稻田景观;昆明市首家城市社区专业合作社——官渡区六甲街道福保置业专业合作社正与当地群众进行彩印包装商谈;雨季污水沿新修建管道排入福保路市政污水管网;社区内高污染大棚通过“退花退菜”流转土地,进行水稻生态种植,打造出了美丽的田园景观;以“福”字为基础设计的社区“logo”,寓意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富强……
官渡区六甲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桂平告诉记者,昆明市、县(市、区)两级政协多次组织政协委员前来调研,提出了很多有助于推动福保社区高质量发展的好点子。
“也许居住久的老昆明人就知道了,这里曾经是知名的‘小康示范村’,却在时代的快速变迁中逐渐陷入发展困境。为打破僵局,福保社区邀请了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出主意、想办法,积极探索产业转型之路,这才有了今天的福保。”李桂平说。
这个如今依靠滇池走好生态振兴之路又被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传统村寨,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凭借着造纸厂、彩印包装厂和福保文化城的蓬勃发展,荣获了“中国十大名村”等一系列称号。
近年来,官渡区政协委员王海燕多次深入福保社区调研。她发现,纵使福保社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却依然存在问题。如,原有的文化资源不足,渔耕文化、乡村企业遗产未有效转化为文旅参观的竞争力,村庄特色IP缺乏市场认知度;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不足,部分区域和道路环境脏乱、文旅配套不足,难以满足乡村旅游的需求;缺乏有地方特色的饮食小吃,路两边虽引进一些小吃摊位,但是食品品质不高,看相不好。
“这两次我去福保社区,都如赶集一样,除了治滇风景之外,没有可以让人留下来的元素,同时,也缺乏视觉、味觉等的多元化经济发展体系。”王海燕说。
为推动福保社区和美乡村建设,王海燕在官渡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交了题为《关于加快福保社区乡村振兴的建议》的提案。提案建议,应以生态为基础,打造滇池保护与绿色经济协同的板块。
“我们可以种植一些有机生态蔬菜,利用滇池湖水资源,在自主研发的浮板上栽培优质蔬菜。这种种植方式不仅不施化肥、不喷农药,还能够净化水质,对保护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还可以让游客参观水上种植蔬菜基地,体验采摘新鲜蔬菜的乐趣,打造本村特色饮食和酱菜厂,让游客能将采摘的有机蔬菜送到饮食店加工。”王海燕说。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我们要推动农文旅融合,激活渔耕文化与工业遗产双重IP。”王海燕建议,应打造滇池渔文化活态博物馆,修复古渔船、织网工坊等场景,推出“一日渔民”体验项目;打造造纸厂工业博物馆,利用废弃造纸厂改建“乡村工业记忆馆”,展示乡镇企业兴衰史;构建“昼、夜、周末、旅居”四条线文旅矩阵,以数字赋能,建设“智慧田园综合体”。通过开发“福保生活”小程序,集成民宿预订、农产品溯源、AR导览(扫描老建筑呈现历史影像)等功能,建设“共享直播间”,推广有机蔬菜、土特产、渔文化手工艺品。
“相信福保社区通过产业转型、资源整合、生态保护和文化引领,能够实现经济发展、生态宜居、民族团结、乡风文明的良好局面。未来,能够继续发挥村寨优势,探索创新,持续引进新业态、导入新项目,构建‘农文旅康’相融合的特色发展格局,为滇池沿岸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注入强劲动力,成为更多乡村学习和借鉴的榜样。”王海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