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产工业控制器长期面临国外技术封锁、受制于人的困境下,云南省政协委员、联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诚科技集团”)总裁邵宗翰带领团队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埋头深耕20余载,成功突破国外技术的重重垄断,打造出完全国产化的工业控制器,这一成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为云南乃至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能。
破解“卡脖子”难题
邵宗翰介绍,联诚科技集团以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为基石,成功研发出涵盖小、中、大型的完整系列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AC(运动控制器)以及工业软件平台。这些成果具有极高的含金量,其中硬件国产化率达到了100%,软件不仅与国际标准完美兼容,还实现了底层代码的自主开发。凭借这些优势,产品得以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众多领域,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多项技术引领行业前沿
邵宗翰认为,TOA统一开放自动化平台完全能够替代德国PLC软件编程开发工具——CodeSys,提供完全支持IEC 61131—3标准的多种自动化编程语言。
同时,MC700系列PAC在精密运动控制方面表现卓越 ,同步控制周期4ms能够支持256轴运动控制、250μs支持8轴运动控制,其重复定位精度更是达到了±1.5μm,这一技术水平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和创新性,联诚科技集团PLC被国家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成为中国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见证。
此外,无论是极端寒冷的-40℃环境,还是高湿度高腐蚀性环境,联诚科技集团的产品都能轻松适应,并且产品通过了EMC四级抗扰认证,这意味着产品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也能稳定运行。
提案赋能产业生态发展
作为省政协委员,邵宗翰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连续3年提交的题为《关于加快云南工业信创生态建设的建议》的提案,创新性地提出“政策扶持+产学研联动”的发展路径。在他的积极倡导与推动下,我省设立了省级工业信创基金,首批2亿元资金已经到位,专门用于支持中小企业进行国产化创新改造,这一举措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在国产化进程中的资金压力,有利于促进工业信创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我省还搭建了产学研平台,如联诚科技集团联合昆明理工大学、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众多机构,共同搭建起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合作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成功孵化出12个高端装备国产化项目,为国产技术走向高端化、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邵宗翰表示,国产化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积极地开放合作。这一理念在2024年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联诚科技集团与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合作,顺利完成大飞机零部件产线控制系统的国产化验证,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工业控制器在高端制造领域的重大突破。
从云南到全国的众多成功案例
邵宗翰介绍,联诚科技集团在与某新能源汽车电池龙头企业的合作中,MC600系列PAC大放异彩。它能够支持64轴电子凸轮和多轴插补,插补精度达到±8μm,相比以往的德国方案,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且单条生产线的成本显著降低,这一成果在为企业节省大量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另一个成功的案例是重卡换电机器人。在云南首个重卡换电站项目中,联诚科技集团再次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重卡换电机器人快速完成电池更换,其能够适配电动重卡如牵引车、渣土车、搅拌车等多种车型。这一创新成果入选云南省“双碳”示范工程,每年减碳量超过万吨,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冶金行业一直以来饱受天车安全事故的困扰,联诚科技集团给出的解决方案是EC300 PLC+毫米波雷达实时测距。”邵宗翰表示,这一方案大幅降低事故率,目前已经成功服务于中国铝业、中国五矿集团等众多企业,订单量突破亿元,为中国工业生产的安全保驾护航。
广阔的发展布局
近年来,邵宗翰带领联诚科技集团在国际技术合作、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邵宗翰介绍,LicOS PLC成功适配热带高湿环境,并应用于越南光伏生产线,这一突破不仅彰显了中国技术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还为中国工业技术在东南亚地区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同时,联诚科技集团在昆明建成了西部最大的工业控制器生产基地,其年产能超过百万台套,这一基地的建成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为中国工业控制器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坚实的产能保障。在此基础上,联诚科技集团联合高校开设“工业信创”订单班,截至目前,已经累计为社会输送技术骨干超过300人,为工业控制器的持续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邵宗翰表示,联诚科技集团将锚定“中国技术标准国际化”目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力争在工业控制领域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