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云南政协新闻网 >  人文云南 > 
杨升庵曾住安宁州2024-03-18
算起来,升庵夫妇在云南仅仅共同生活了三年零六个月,由于永昌地处偏远,住在戍所亦诸多不便,所以他俩多半居住在云南腹地,特别是安宁的遥岑楼或者云峰书院(亦称“升庵书院”)。安宁州太守王白庵,建遥岑楼供其居 ...
寻找“铜鼓”——《古代铜鼓》后记2024-03-18
为了这件事,我急不可耐地和主编理论,认为这位学者把铜鼓的历史缩短了,因为火枪的历史基本在宋代,而铜鼓的历史很早,远非起源于宋元时期。我在这本书中列举的铜鼓历史,就是明证。据铜鼓结构及其表现形式,这应该 ...
在历史的时空中并进与绽放——浅探中西方文学的滥觞、发展及特色2024-01-08
无论是中西方诗歌大幕开启的三千年前,还是古希腊的“古典时代”戏剧的繁盛,以及之后的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的古典潮流时期、18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以及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时期,西方文学都以叙事 ...
叹为观止的云南茶叶和茶肴2023-12-25
从野生茶树、古茶树、台地茶树,到古六大茶山等等茶种和茶区——道不尽的云南优质茶叶,在世界茶叶生产和消费的广阔市场中,以其原生有机绿色的优异品质,独占鳌头,风光无限,点赞无数。在全省各大茶山,树龄在上千 ...
贝叶古籍里的熠熠光芒2023-12-25
说起后续情况,州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付开云给笔者提供了一篇李桂英主任写的回忆文章《触摸历史传承典籍里的西双版纳》。文章提到,2018年4月,根据州政协党组和州长的要求,州政协文史委组织民研所专家岩 ...
景迈山:岁月长旅中的追寻2023-11-20
景迈山最吸引摄影人的是布朗族、傣族等民族的民俗活动,因为百年、千年的传承,这些民俗活动还是原生态的。可以说,我是拍摄景迈村和芒景村傣族、布朗族民俗活动最多的摄影人,很多民俗活动,只有我一人在场。芒景· ...
茶香馥郁的糯岗寨2023-11-20
不管是麋鹿饮水的地方,还是佛最早喜欢上的“有金色莲花”的地方,最终留在这里生活的是傣族同胞。如今,许多地方的傣族村寨,都会掺杂了混凝土砖瓦结构房屋,但糯岗寨仍然保留“干栏”建筑风貌,正因为这样,这个古 ...
欢乐的壮族红饭节2023-09-04
花米饭又叫花糯米饭,是壮族人民喜爱的食品。时至今天,有的壮族人家也逐渐把红色糯米饭改为五颜六色的花糯米饭,寓意祭祀五谷改善了壮族的幸福生活,希望来年获得更大的丰收。每逢传统节日,壮家人都互相赠送花糯米 ...
茶马古道上的邦东2023-09-04
作为经济发展的桥梁和文化传递者的昔归茶马古道和马帮,为祖国南边陲的历史发展写下了辉煌的重重一笔。史书记载,当时邦东的茶叶生产和交易已有相当大的规模了,邦东有着历史悠久的昔归茶马古道、老街茶马古道。采得 ...
片马:古老的边贸口岸2023-09-04
云龙五井通往缅甸的盐马古道,其中一条便是功果—金和—漕涧山梁—漕涧—蛮因(今蛮英)—六库—片马—缅甸。如,有史书记载,唐代有从六库攀枝花古渡口至片马通往缅甸的民间通道。当时,内地来的汉商为了便于在片马 ...
西一有棵美女树2023-08-07
卢金福说,他听老人们讲,当时,阿细山寨有这样的说法:十里八乡的阿细姑娘,就数中和铺的漂亮,中和铺的姑娘就数武卢好最漂亮。李石柱爱憎分明,旧社会中和铺村饮水困难,到了春节过后村里的水塘干涸,西边离村5公 ...
“布衣联圣”孙髯翁2023-08-07
在弥勒,幸得他早年在昆明结交的知音、弥勒新瓦房村人苗漪相助,办了一个私塾,请孙髯翁去当先生,这才使老人家有了一个吃饭、睡觉的地方。先生最爱的是在一堆孩子的前呼后拥下,到流经他执教的新瓦房村的晃桥河里拿 ...
丽江木府 庭院深深2023-07-08
在此期间,丽江木氏土司逐渐达到其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也为一个没有围墙的丽江古城奠定了开放发展的格局。而木府的兴衰败亡,几乎恰是一部丽江木氏土司的兴衰史。但用如此 ...
特磨道与广南治所的历史渊源2023-07-08
”《元史新编卷七六·地理志》又载:“广南西路在广西路(今云南省泸西县)、维摩州(今云南省砚山县维摩乡)之东,湖广田州路之西。又基于民族的认同和文化的认知,广南在历史上才成为了古代西瓯、骆越文明的重要发 ...
千年边关 滇南长城2023-07-08
面对周边国际形势变化,云南各族军民以河口为中心,积极建设滇南边防,为维护国家主权作出了重要贡献。以河口为中心的滇南边防经受住了19世纪末法国殖民势力扩张、二战期间日本法西斯入侵等考验,成为维护国家主权 ...
峨山彝绣 花开指尖2023-07-01
峨山彝族刺绣以家族女性一代代传承发展为主,古训“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就是对彝家女最贴切的写照。根据传说,峨山彝族刺绣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已有1700多年历史。彝族刺绣艺术本来 ...
勐梭龙潭行吟2023-07-01
无论时光流逝了几多,我对勐梭龙潭的诗意行吟永远不会褪色。有人说,很早以前这里是个大寨子,因一次有人在龙潭钓到一条大红鲤鱼,叫寨人分吃后,半夜里即全寨陷落变成龙潭。后来我查《思茅县志》得知,这条河流发源 ...
徐霞客与云南鸡枞菌2023-07-01
徐霞客在云南既吃到鲜鸡枞,也吃到干鸡枞或油鸡枞,基本上都是云南人处理鸡枞的惯常做法。看来一苇也是一位喜欢收藏书画的人,与徐霞客座谈之间,拿出黄慎轩的画轴欣赏,这应该是一苇法师在云游途中所物色到的东西吧 ...
柔情父爱2023-06-17
后来,我的脑海里常常浮现一幅画面:父亲午后顶着炎炎的烈日,把自行车骑得飞快,即使衣服湿透也全然不顾,因为他小心地揣着那还没来得及融化的父爱……还有一次,也是在暑假。后来听母亲说,父亲怕我太热,骑自行车 ...
端午的习俗2023-06-17
汪曾祺先生专门写过一篇《端午的鸭蛋》,写得遍纸流香,末了忍不住还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萤火虫在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双五立夏时令,小鸲鹆(八哥)的羽毛 ...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2004-2021 云南政协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网站上的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设计/制作:云南政协报社
  •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096    滇ICP备1100679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