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的金沙江畔,昆明市东川区象鼻岭移民安置点高峡平湖,碧波荡漾;滨水小镇,错落有致。
谁能想到,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如今,398户1559名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在此安居乐业,探索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发展之路,书写了乡村振兴与移民扶持的生动篇章。
筑基:擘画旅居小镇的坚实底色
“刚搬来的时候,看着空荡荡的半岛,真不敢想能有今天。”东川区拖布卡镇临港社区居民委员会委员李卫芯至今记得2021年3月搬进新房时的心情,那时社区规划图上的蓝图,在她眼里还带着几分“不真实”。而这份“不真实”的改变,始于对安置点发展的长远谋划与实打实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为了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东川区投入2.3亿元规划建设安置区,不仅为1559名移民解决了住房问题,更同步配套商铺、绿化景观,使社区绿化率超过30%。
“建房时就想着,这里不能只做安置点,要为后续发展留足空间。”东川区水电移民服务中心主任李斌说。
临港社区地处川滇两省交界处,坐拥金沙江、小江、以礼河三江交汇的独特区位。“高峡平湖的景观本就是‘老天爷赏饭吃’,基础设施必须跟上旅居发展的需求。”李斌说。
搬迁后,耕地无水可用曾是制约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东川区迅速投入移民后扶资金实施水利设施改造,让3000多亩闲置荒地重新焕发生机,树桔红糖、象鼻红薯、格勒蜜枣等本地特色农产品得以继续种植,既守住了移民的“粮袋子”,也为旅居发展埋下了伏笔。
2024年,在昆明市搬迁安置办公室的支持下,东川区投入移民后扶资金打造浮动码头、景观步道,对沙滩进行提升改造并建设酒店。
“以后游客来不仅能看风景,还能住得舒服、玩得尽兴。”临港社区党支部书记潘有福指着正在施工的项目,眼里满是期待。
赋能: 激活农文旅融合的旅居动能
“周末到沙滩晒太阳、玩帆船,冬天还能避寒,这日子比在海边还惬意!”来自重庆的游客王某带着家人来到临港社区,言语间都是满足。这份“惬意”,源于临港社区对“文旅+”的精准发力,让高峡平湖的景观真正转化为移民的“致富源”。
2023年10月,临港社区成立村集体公司,打造“临港左岸帆船营地”,通过景区运营分红、资产租赁等方式拓宽增收渠道。截至2024年5月,帆船营地已接待游客约91.98万人次,带动当地群众增收4525万余元。
“我们主要靠活动和赛事引流,只要有活动,民宿全满,有的家庭一天收入就能过万。”潘有福介绍,每到冬季,23℃的暖冬气候吸引着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有的租下村民房屋长住,有的开着房车体验“江畔旅居”,让社区“淡季不淡”。
为提升民宿档次、提高服务质量,临港社区计划成立民宿联盟,目前已有14家民宿运营,2家正在装修;180家餐饮娱乐经营主体遍布社区,老挝奶咖、特色小吃等业态丰富着游客的味蕾,同时还谋划建设加油站、提升集市功能。
“我们的定位是‘金沙江沿岸水电帮扶第一村’,要把水上运动、垂钓、农业采摘整合起来,让游客来了不想走。”李斌说,尽管目前沙滩帆船基地业态还不够丰富,但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这里的旅居吸引力还将持续提升。
惠民 :书写移民群众的幸福答卷
走进临港社区“蜜茶坊”奶茶店,店主岳顺会正在整理店内的民族服饰。“来我这里喝奶茶的游客可以免费穿这些衣服。”岳顺会说。
岳顺会曾是社区监测户,2022年搬迁后,拿出9万元积蓄,花2万元去外地学习奶茶制作,用剩余资金将自家100多平方米的房屋空间改造成奶茶店。
如今,岳顺会的奶茶店旺季一天收入上千元,遇上社区有活动,她就把吧台搬到沙滩上经营。“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我经营着奶茶店,老公在昆明跑滴滴,日子过得既踏实又有奔头!”
岳顺会一家生活情况的变化,是临港社区移民生活改善的缩影。李卫芯家以前靠种地为生,如今父亲在社区当保安,母亲做保洁,自家两套房子一套自住、一套出租,年租金近万元,她自己也成了社区居委会委员,见证着这里从规划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社区里还有73户282人吃上了“旅游饭”,2024年临港社区人均收入达2.1万元,其中脱贫户和监测户人均收入1.6万余元,较2019年增长150%。
“居民意识很超前,大家都自发干旅游,不用我们催,这就是内生动力。”潘有福说,临港社区一直倡导“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管理者”,从李卫芯这样的基层干部到岳顺会这样的创业者,每个人都在为更好的生活努力着。
夕阳西下,金沙江上的帆船缓缓归港,沙滩上依旧游人如织,孩童的笑声与江涛声交织成动人的乐章。
展望未来,李斌充满信心:“我们将继续推进产业建设,完善服务业基础设施,满足本地就业需求,进一步完善酒店、商铺、集市和餐饮等功能,最终让收益惠及全区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