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尽管他的科研之路有点曲折,但并未影响他前行的方向。他建言献策的话题从未离开过种业振兴,多年来一直为种业产业健康发展鼓与呼。他就是昆明市东川区政协委员王正勇,本文讲述的就是他多年积极促进东川区种业振兴的故事。
深耕农业十五年
创新发展搞科研
作为出生在农村的王正勇来说,对农业有一种天然的热爱。2009年,他开始种植白菜、番茄、辣椒、草莓等,但是因为不懂品种、不懂技术、不懂销售,他种植的蔬菜连续4年亏本。但是,他并没有泄气,还是一直躬耕在农业的沃土里整整15年。
在从事农业种植的过程中,他发现,农业如果靠天吃饭,不但没有发展前景,甚至在大旱或大涝之年,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
值得欣慰的是,2014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到东川区开展扶贫工程,在东川区推广种植“太空蔬菜”项目。这次,基于王正勇的公司有较为成熟的蔬菜种植技术,被东川区政府选择作为该项目的实施主体。得到了项目支持的他租地216亩,建立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东川太空蔬菜种植示范推广基地”。基地主要示范种植西红柿、辣椒、茄子等太空蔬菜品种。当年,王正勇种植的太空蔬菜总产量达到500吨,总产值达到150万元,进入市场后供不应求。至此,当地人便送了他一个外号——“太空小伙”。
这次的成功,给了王正勇继续前进的信心。201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正勇认识了上海农科院园艺研究所专家朱为民。通过和专家交流,他意识到,农业必须走创新发展的路子,必须依靠科技才能实现农业的振兴。
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才能让科技赋能农业发展呢?他把东川的地质地貌、气候特征等基本情况和专家作了介绍。
“东川立体气候明显,光热资源丰富,海拔落差较大,适合搞种业研究。”得到专家的指导后,王正勇开始向朱为民专家学习番茄制种。
2020年,在得到专家的认可后,他正式开始了番茄的制种试验。
随后,他听说河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对白菜种业的研究很成功,于是他便专程赶到河南作了一次考察。
这次考察对他的触动很大,其先进的种业发展让他大开眼界。
2022年的一天,王正勇去贵州出差,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河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中原学者、首席科学家张晓伟教授。这对他来说,是事业中的一次转折,正是这次认识,让他两年后,成为了东川首位和张晓伟教授合作的企业家,并建设了云南省张晓伟专家工作站,开展了白菜制种和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
三年呼吁强种业
九条建议谋振兴
王正勇有了在农业领域深耕15年的沉淀,以及在制种方面的试验,让他对种业发展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2022年以来,作为区政协委员的他,无论是在区政协全会期间的发言、提案,还是在平时参加的各类调研视察和各类协商中,振兴种业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三年来,他围绕种业振兴提交了多件提案,作了多次发言。很多区领导和委员都知道他关注种业发展。去年,东川区委书记调研种业发展情况时,特意把他叫来,听取他对东川区种业振兴的意见建议,他的发言得到了区委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在今年区政协全会期间,他领衔其他5位委员联名提交了题为《关于培育种业基地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提案指出,目前,东川没有一家企业获得《种子生产经营许可》,也没有种子新品种登记。特别是在种业发展中,由于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联动不够,导致种子品质无法得到保障,一定程度影响了种业的发展。
对此,他提出9条建议:利用东川优势建设高、中、低海拔3个繁种育种基地,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制种企业到东川繁种育种,立足本地资源区域农业发展需要,布局东川区农作物种业基地,满足多元化生产用种需求;加强种业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实施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和育种联合攻关,建设东川区蔬菜研究所,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成果,培育一批高产优质、节水节肥、耐储运的新品种;加快种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培育种业龙头企业;强化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建设现代化农作物制种基地;加强基地服务;完善种业产业链,加强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该提案被列为了区政协今年的重点提案之一,交由区农业农村局办理
采纳建议出实招
种业发展迎新机
针对王正勇等委员提出的该件提案,东川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局成立了重点提案办理工作专班,下设办公室,明确了分管领导和具体办理人员。
区农业农村局领导表示,将锚定种业振兴,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支持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参与制种生产、销售链条。依托国家科技特派团创建科技小院8个,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12亩,研发出的3个番茄新品种已在云南省21个县(区)进行推广种植;引进新品种(品系)62个,新技术9项,解决关键技术难题7个,制定产业技术规范9项;引进番茄品种15个、辣(甜)椒品种3个、西瓜品种5个、甜瓜品种7个,4个基层专家工作站获批设站。
在此基础上,实施东川“开花洋芋”地标保护工程,推动建成东川“开花洋芋”地标产品展馆和马铃薯绿色生产基地溯源平台,推进“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推广种植马铃薯4.2万亩;挖掘了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优质水稻、开花洋芋等粮食作物的品种提纯复壮保护,开展东川大蒜、花椒种子本土驯化和繁育试验,玉米密植高产攻关试验示范。
同时,依托优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成100余亩东川区现代农业产业(孵化园基地)经济作物试验示范基地、20余亩主要农作物及蔬菜品种试验示范及展示评价基地、300余亩东川金地农业主要农作物及蔬菜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中心马铃薯专家工作站,开展了300余个主要农作物及经济作物品种试验示范及推广。启动云南省首家干热河谷地区集文旅融合、果蔬、无花果、蓝莓、番茄种苗5个科技小院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小院集群项目。建成东川区集花生新品种选育、生产、经营一体化的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云南综合试验站。
此外,制定和完善种业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吸引和鼓励人才投身育种科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川区人民政府与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所、云南春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合作共建云南省主要经作物健康种子种苗检测技术研发中心,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做好种业文章,形成产业链条,在特色农业产业、病虫害防治、优质种苗繁育、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可喜的是,东川区的种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今年5月30日9时31分,东川区的竹叶花椒(青花椒)搭载神州十六号载人飞船进经过了的太空的辐射诱变,这些种子于12月1日返回了东川,并在东川区五龙镇‘航天科工帮扶花椒太空育种基地’播种,我们期待会有一个好的成果。”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局将紧扣“一谷五带六区多基地”总体规划布局,积极推进东川区种业发展,力争把东川打造成为中国种业科技服务型、创新型的试验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