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前,彝良县政协一份关于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中的建议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采纳,彝良县先后出台了6个文件,促成了一批政策落地。
三年来,彝良县新建和改扩建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三年来,彝良县满足教师编制需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增加学位供给……教育改革成效明显。
这背后,是彝良县政协倾情助推,也是县政协把真知灼见转化为具体政策的生动体现,还是全县政协委员心系教育履职为民的真实写照。
履职链:心系教育 履职为民
“党委想什么,政协就议什么。”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彝良县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彝良县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由县政协主席张莹任组长,县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对全县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这次调研覆盖面广,从幼儿园到九年一贯制学校,调研组足迹遍布15个乡(镇)和示范小学,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情况介绍、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全县办学情况,分析教育教学质量,查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随后,调研组赴镇雄县芒部中学、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西南大学附属镇雄第一中学(镇雄一中)等学校参观考察,借鉴其办学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撰写调研报告打下坚实基础。
全过程参与调研的彝良县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王仕军说,自己研究教育、服务教育多年,又在教学岗位工作过7年,特别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窘境。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深情,他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高中教育办学情况做了分析,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对学业水平质量做了比对,综合分析近几年全县教育教学质量。在调研中,调研组发现,学校似乎办成了“保育院”“托儿所”“收容站”,有少数教师倾心育桃李,主动放弃课余休息时间,想为学生“加油”“提速”,但相关部门严禁“弯道超车”。因此,调研组认为,要从顶层设计出发,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健全规章制度,特别是要制定出台一个全县统一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奖惩办法。
工作链:发挥所长 睿智建言
发挥所长,就党委政府所需建言。
“教师队伍出口不畅”“教师培训制度落实不力”“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滞后”……王仕军到许多所学校开展实地调研时,常有中小学的校长、教师向他吐露心声。每个难题、每条意见,他都记录下来,作为撰写报告的素材和依据。
曾经,彝良县教育领域面临着体制机制不完善、城区学位紧张等一系列难题,导致教育教学水平滞后,各项教育指标在昭通市连续多年排名垫底,优质生源大量流失。
针对这些问题,调研组从体制机制、班子建设、队伍管理、教学研讨、常规管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经费保障、社会氛围等11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班子建设,压实领导责任;严格教师管理,增强责任意识;深化教学研讨,注重示范引领;突出关键环节,抓实常规管理;突出特色优势,推进职业教育全面健康发展等。
成果链:6个文件 全面提质
通过比对15个乡(镇)及示范小学的指标、数据,一份高质量的建议案摆在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案头,并被列为县委常委会会议重要议题之一。王仕军回忆,当时,县委常委会会议有很多议题,县委主要领导看了调研报告后,把教育议题调整为第一项议题,重点研究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
“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充分调查研究,适度核定和配置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从严控制教师调动比例,适度兼顾解决教师家庭困难,避免‘人性化’管理变‘人情化’管理,严禁临时动议、突击调动教师,保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会上,县政协负责人开门见山提出建议。
会议结束后,相关部门迅速行动,针对调研报告里的内容出台了6个文件,包括加快推进彝良县教育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基本保障办法、彝良县教体队伍管理使用办法、彝良县尊师重教十条规定等。
变化也随之而来。“三年来,彝良县全面执行‘双减’政策,加强‘五项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通过引进优秀的管理团队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学校示范引领作用显著提升,优质生源纷纷回流。”县政协秘书长陈云富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教育教学成绩得到大幅提升,2023年,全县小升初优秀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优良率较2020年均提高了24个百分点,教育质量从全市倒数进入全市第一方阵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