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云南政协新闻网 >  理论 > 

推动全社会尊崇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

作者:庞申伟 杨舒喻 来源:云南政协报 时间:2025年07月28日 11:06:55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重要讲话,向全社会发出了“尊崇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的时代号召。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发挥革命英雄人物的价值引领、精神提振、行为示范作用,激发奋勇前进的昂扬斗志,铸就砥砺前行的磅礴伟力。

一、厚植英雄情怀的时代价值,推动全社会尊崇英雄。英雄精神集中代表着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既是个体成长成才急需的精神养料,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更是一个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一是英雄承载着群体的共同记忆。对于英雄人物的共同记忆有助于构筑思想认知、增进情感认可、促进价值认同,是一个民族得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集体记忆。尊崇英雄首先在于涵养英雄情愫,守护英雄记忆,以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涵养正确的英雄观。二是英雄引领着社会的价值导向。英雄人物是“鲜活的价值观”,他们的一言一行生动地诠释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体现着一个民族在价值追求中的精神高度与文明深度,无不彰显着“为大公、守大义、求大我”的价值准则,体现着个人服从集体的原则,展现其以斗争到底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恪守价值坐标的优异品质。三是英雄彰显着民族的精神气节。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英雄人物是中华民族志气、骨气、底气的生动展现。“岳飞抗金”“戚继光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 等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他们身上蕴藏着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基因,崇尚英雄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气节的继承与发展,让英雄基因在新时代的沃土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二、激活英雄精神的文化基因,推动全社会学习英雄。英雄人物以其可亲可敬的伟岸形象、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可敬可信的高尚精神,自然而然地成为人民群众争相学习效仿的精神标杆。一是学习英雄需要认知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杨靖宇、赵尚志、左权、“狼牙山五壮士”等抗日英烈为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干部楷模”孔繁森、“感动中国人物”杨善洲、“燃灯校长”张桂梅等一大批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事业的英雄模范,他们的英雄事迹可敬、可佩更可学。二是学习英雄要学习其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忠诚是品质底色,英雄人物绝对地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信仰,不怕牺牲、奋斗不息。英雄人物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钢铁意志,为了实现远大目标坚定不移地追求、矢志不渝地奋斗;英雄人物注重精神追求,坚守理想信念,不慕名、不图利,对党和人民群众永远真挚坦诚。三是学习英雄需要运用有效的方法。充分运用好课堂教育这个育人的主阵地、主渠道讲好“英雄故事”,系统地将中国共产党的英雄叙事讲深、讲透、讲活,充分发挥英雄纪念馆、楷模展示馆、英模宣传设施等阵地的育人功能,通过翔实的文献资料、丰富的物态资源呈现、真实的场景还原,让革命英雄主义更加可知可感。

三、营造崇尚英雄的良好氛围,推动全社会争做英雄。争做英雄就是形成个个争当英雄、人人勇立新功的生动局面,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一是党和国家高规格褒奖英雄人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赓续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表彰英雄的良好传统,通过举办重大仪式活动隆重表彰英雄。《关于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意见》等相关制度的出台,“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等代表党内、国家、军队最高荣誉的“五章”全部颁齐,多层级、多类别、多领域的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日益完善,以国之名褒奖英雄,唱响了新时代的功勋荣誉赞歌。二是依靠法律法规来维护英雄形象。网络空间中不时出现历史虚无主义 “虚无英雄”的错误言辞,借着“科学解密”“还原历史”等幌子,行解构崇高、曲解历史、虚无价值之实。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法律法规,增设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明确了侵害英雄的肖像、名誉、权益的处罚规定,编织了严密法网,切实有效维护英雄声誉。三是通过文艺形式刻画英雄人物和宣传英雄事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近年来,刻画英雄、歌颂英雄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如:影视作品《烈火英雄》《功勋》《长津湖》、话剧《八步沙》《钢铁战士》等文艺精品,讲述了感人的英雄故事、刻画了光辉的英雄形象、讴歌了伟大的英雄精神,升华了情感与理性、使命与担当的革命英雄主义。

〔作者庞申伟系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西南大学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杨舒喻系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历史虚无主义批判视域下英雄精神传承与弘扬研究”(20XKS027)系列成果。〕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2004-2021 云南政协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网站上的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设计/制作:云南政协报社
  •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096    滇ICP备1100679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