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云南政协新闻网 >  统战新闻频道 >  统战新闻 > 

让“沉睡资产”变成“幸福源泉”

——富源县以产业转型为抓手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绚丽绽放

作者:通讯员 杨雪焦 来源:云南政协报 时间:2025年08月19日 10:46:19

菜摊冒着腾腾热气,轨道旁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理发店的风铃清脆作响,电子车间的机杼声里藏着生活的奔头……走进富源县胜境街道后矿社区,一幅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画卷铺展开来。

这个如今各族群众其乐融融的幸福社区,曾是因煤而兴又因煤而“褪色”的老矿区。

老矿区“转型”

后矿社区成立于2002年,原是省属国有企业云南省后所煤矿所在地。20世纪70年代,各族群众聚集于此,因煤而生、因煤而兴。20世纪90年代,社区车水马龙,各族群众一起上班、一起生活,结下了“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情谊。2016年,煤矿因去产能关闭,大量厂房、土地闲置,曾经热闹的社区变得冷清,不少群众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外地务工。

如何让老矿区重新活起来,让各族群众不用离开家乡就能过上好日子?这成了富源县委、县政府的“必答题”。近年来,富源县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以产业转型为抓手,一边推动铝产业转型升级,一边盘活老矿区闲置资源,让“沉睡资产”变成“幸福源泉”。

旧巢引新凤

在后矿社区,“闲置厂房”正在变成“致富车间”。富源县以社区为试点,聚焦电子元器件和食品精深加工两大产业,通过现有车间扩容、招小商扩面、强化服务保障等方式,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集聚区。先后引进云南核淘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云南赢隆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富源亿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让老厂房焕发新生机。

为让企业“招得来、留得下、发展好”,富源县提供“保姆式”服务:领导挂钩包保,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现场解决水电配套、手续办理等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站办结“五个一”审批模式,将项目落地周期缩短50%;推进产城融合,建设员工宿舍、社区医院、公立学校,解决企业员工住房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

从老矿区到幸福社区,从“背井离乡”到“就近就业”,富源县的变化,是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在这里,各族群众一起分享产业发展成果,一起建设美好家园。下一步,富源县将继续聚焦产业转型,推动铝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同时,盘活更多闲置资源,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让各族群众共同走向富裕,让民族团结的根基更加牢固,让幸福的生活更加绵长。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2004-2021 云南政协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网站上的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设计/制作:云南政协报社
  •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096    滇ICP备1100679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