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彝良县发界街道团结社区,一张无形却坚韧的“网”悄然连接起各族群众的心。
近年来,团结社区探索出一条“网格连心、服务聚情、融合聚力”的特色路径,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基层治理的沃土中绚烂绽放。
织密组织之网
筑牢民族团结进步“主阵地”
党建引领,网格赋能。团结社区党支部充分发挥“轴心”作用,将民族工作作为网格化管理的核心任务。精心构建“社区党委—片区党支部—楼栋大网格—楼层微网格”四级组织链条,确保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如毛细血管般渗透至网格每个角落。在网格中设立“民族团结先锋岗”,鼓励各族党员亮身份、担责任,争当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民情联络员。
科学划分,力量下沉。依据各民族群众的居住分布情况和管理需要,将社区精准划分为9个片区,18个基础网格,并分别进行网格编码,以楼层为依托,将社区内居住的2181户住户划分为198个微网格,其中,还特别设立38个民族工作特色网格。按照1名专职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N名兼职网格力量的“1+1+N”模式,配齐配强网格队伍,吸纳熟悉民族语言、了解民族风俗、群众基础好的各族居民骨干加入网格团队,确保力量配备满足民族工作需求。
机制融合,一体运行。创新实践“多网合一”机制,将民族事务服务管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特殊群体关爱帮扶等职能有机整合纳入网格工作清单。建立健全“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动机制,实现民族事务在网格内“一网统管”、问题诉求“一网通办”、风险隐患“一网打尽”。
延伸服务之网
架起民族团结进步“连心桥”
精准对接需求。网格员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唠家常式走访”,深入各民族群众家庭,精准掌握其在就业、就医、子女入学、语言沟通、法律援助、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急难愁盼”。建立“一户一档”动态管理台账,形成服务需求问题清单、资源清单、责任清单“三张清单”。引进多个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同步发展竹编手工作坊,带动39名留守妇女和老人灵活就业。对适龄劳动力开展家政、电工等技能培训,组织转移输出劳动力4852人,实现辖区企业就近就业458人。
定制特色服务。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网格服务站点,开设“双语服务窗口”,配备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的社工或志愿者,消除沟通壁垒。针对不同民族群体需求,量身定制服务项目,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就业技能培训与岗位对接,组织对老年群体开展健康义诊、文化娱乐等活动,为随迁儿童开设“周末课堂”和民族文化体验营,为社区79名留守儿童、125名留守老人举办“集体生日”活动。
激活自治能量。在网格内培育孵化由各民族群众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文体活动队、邻里互助组等自治组织。例如,“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环境整治、助老帮困;“多彩家园”文化队定期举办民族歌舞、美食分享、手工艺展示活动,让服务在居民互助中传递温度,让情谊在共同参与中自然流淌。
发挥民族优势。通过企业组建发界春曦文艺团,以党建带妇建挖掘出能歌善舞,特别是有舞蹈基础优势的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组建成文艺队,编排出以“巾帼心向党·筑梦新生活”为主题的各类文艺节目,为单位、企业提供文艺演出服务,进一步宣传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织牢平安之网
拧紧民族团结进步“安全阀”
前端感知预警。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员“千里眼”“顺风耳”作用,在每日巡查走访中敏锐捕捉涉及民族因素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建立健全网格矛盾纠纷分级排查预警机制,对日常邻里摩擦、风俗习惯差异、涉民族因素商业纠纷等风险点,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介入、及时上报。
多元化解纷争。在网格内打造“民族说事点”“石榴籽调解室”“松柏调解队”,组建特色调解队伍。运用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柔性化解因语言、习俗、观念等差异引发的矛盾纠纷。今年以来,成功调解涉及不同民族群众之间的商铺租赁、噪音扰民、婚丧嫁娶仪式等纠纷7起,调解成功率达100%,实现“小事不出网格,矛盾就地化解”。
共筑法治屏障。网格员化身“法治宣传轻骑兵”,利用居民微信群、社区宣传栏、入户走访等常态化开展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坚决抵制破坏民族团结进步的言行,共同维护社区和谐稳定。
拓展融合之网
浇灌民族团结进步“常青树”
文化浸润心田。以网格为单元,精心组织“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系列活动。在传统节庆期间举办“共度佳节·共享团圆”百家宴、民族服饰展示、非遗项目体验等活动。打造社区“民族风情文化墙”“民族团结故事长廊”,在公共空间生动展示各民族优秀文化,营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浓厚氛围。
深化交往交流。依托网格邻里节、楼栋茶话会、兴趣小组等平台,创造各族居民相识、相知、相亲的契机。开展“结对认亲·守望相助”活动,鼓励网格内不同民族家庭、邻里之间结对互助。组织“我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分享会,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平凡善举诠释友爱和真情。
构筑精神家园。在网格日常工作中,引导各民族群众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大家庭。通过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共商共治家园事务、共享发展成果,不断强化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让“中华民族一家亲”深深扎根人民群众心中。
团结社区以网格化管理在基层精心绣出了一幅民族团结进步的锦绣画卷,当各民族群众在社区这个大家庭中真切感受到“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的深情厚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在日复一日的相知相守和互帮互助中悄然凝聚、坚如磐石。
图片均由彝良县委统战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