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云南政协新闻网 >  统战新闻频道 >  统战新闻 > 

共话桑梓情 共筑复兴梦

——云南海外联谊会六届一次理事大会嘉宾访谈集中报道

作者: 来源:云南政协报 时间:2025年09月18日 15:22:02

编者按:

日前,云南海外联谊会六届一次理事大会在昆明召开,来自港澳台地区及海外的理事代表相聚春城,共话桑梓情谊,共商合作大计,共谋发展新篇。

会议期间,本报对部分嘉宾进行采访,围绕产业、文化、旅游等谈观点、提建议、出思路。本期集中刊发访谈文章,以飨读者。

搭建交流平台 引入人才“活水”

——访云南省政协委员、云港澳台青年交流促进会荣誉主席林粤春

本报记者 董荣蓉·文 和士勇·图

近年来,云南与港澳台地区青年交流日益频繁、成果丰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让各地青年跨越地域界限,在互动中增进了解、收获友谊,有力促进了民心相通,为区域间的融合发展注入了活力。在这股交流热潮背后,有一位默默耕耘的助力者——林粤春,作为云港澳台青年交流促进会荣誉主席、德园艺术馆常务副馆长,他一直以来积极为四地青年搭建交流合作的桥梁,为云南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云南海外联谊会六届一次理事大会召开期间,林粤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将继续组织四地青年开展交流活动,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以艺术为媒 促进文化传承

“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通过中国传统艺术拉近青年的距离。”林粤春说,为推动云南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青年美育、艺术普及工作相结合,德园艺术馆联合云南省青年联合会和台湾国民党青年部共同举办了云港台青年书画联展。在联展现场,青年们现场创作、联合创作,在一笔一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交流互动中增进了友谊。

除了书画联展,林粤春还积极组织开展各类青年交流活动。“我们多次在昆明、香港、台北等地举办青年创业论坛、创业周和圆桌会议等活动,邀请各地杰出青年代表分享经验。”林粤春说,这些活动不仅为青年提供了交流创业思路的平台,更增强了青年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聚焦特色优势 积极建言献策

林粤春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云南省政协委员。作为政协委员,他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履职,密切关注着云南发展的方方面面,力求为这片土地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文化资源丰富,应该让更多青年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他提出,应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建立纪念馆、举办分享会等方式向青年宣传推广。为此,他曾提交了《关于建立周善甫中华国学研习馆的提案》,建议在翠湖周边或昆明其他地方安排一所富有历史感的老宅院,用于建立周善甫中华国学传习馆。

“建立周善甫中华国学传习馆非常有意义。”林粤春说,周善甫先生作为云南纳西族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他倾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矢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周善甫中华国学研习馆,不仅有利于丰富昆明文化圈的内涵,新增文化旅游的参观场所,还可以大力弘扬、推广中华文化,让其成为云南省和昆明市不可多得的文化名片。

此外,他还在调研中发现,云南中药材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主要以售卖原材料为主,导致药农和药企利润受损。为此,他曾提交了《关于推动云南省中药材借用香港中药标准(港标)加强与国际接轨,促进云南中药材发展的提案》。

“今年,香港推出了‘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药械监管中心),并将自2026年起分阶段实施‘第一层审批’新药注册机制,这对云南中药材产业发展是个机遇。”他希望通过借助香港的标准和机制,推动云南中药材产业与国际接轨,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谈及云南未来的发展,林粤春认为,云南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文化多样性,这些优势将为港澳台及内地青年提供诸多机遇。他鼓励广大有志青年积极投身云南这片充满机遇与活力的热土,开启创业发展之旅,并表示将充分借助各类社团、平台的资源优势与纽带作用,全力以赴为青年朋友们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帮助与支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汇聚云南,为云南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最终实现青年个人成长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利共赢新局面。

加强优势互补 发展健康产业

——访澳门云南同乡会会长、澳门医学专科学院泌尿科院士赵云桥

本报记者 董荣蓉·文 和士勇·图

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积极作为,持续出台多项政策,大力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国际注册以及产学研协同发展,为大健康产业的创新与国际化筑牢了坚实根基。与此同时,云南凭借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底蕴深厚的中医药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医疗方法,在中医药和康养产业领域优势显著。

“滇澳两地在大健康产业领域加强合作,必将为双方带来全新的发展契机,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在云南海外联谊会六届一次理事大会召开期间,澳门云南同乡会会长、澳门医学专科学院泌尿科院士赵云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了他对滇澳合作发展大健康产业的见解。

赵云桥介绍,今年6月,他带领澳门青年医疗人员协会团队赴云南考察交流,深入了解了云南在医疗人才培养和专科发展方面的情况。“在云南中医药大学、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地考察时,我们看到云南通过这些临床教学基地,多年来培育了大量经验丰富的医疗人才,为云南医疗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赵云桥说,当前,云南通过建设多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进一步统筹医疗资源,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云南依托区位优势,在提升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医疗辐射力、促进国内外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和技术交流等方面也有广阔前景。

“对比之下,澳门的优势在于医疗培训与国际接轨程度较高,社区医疗网络建设较为完善,社区医疗中心覆盖范围广,与现代化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和私人诊所相互配合,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医疗服务,在初级医疗保健方面获得广泛认可。”赵云桥认为,滇澳两地若能在医学领域加强交流、分享经验,定能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对于如何进一步推动滇澳在中医药研发、康养产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赵云桥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进行了深入思考。

“首先,需要政府层面高位推动,搭建合作框架,做好统筹安排。”赵云桥提出,由于两地法律法规存在差异,政府层面的框架指导尤为关键。要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方式,促进双方深度合作。

“其次,要充分发挥好诸如云南海外联谊会等平台的作用,实现两地资源共享。云南中医药资源丰富,澳门拥有良好的科研平台,像澳门科技大学有中医药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有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两地可借助这些资源共同开发新的中药或保健品,推动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目前相关专才较少,需要专门开设培训课程,促进双方高校、科研机构互动,共同开展科研教学,实现学生和人才的流动。”赵云桥说。

赵云桥认为,宣传推广也至关重要。“云南有许多优质资源,但很多人并不了解。澳门作为国际旅游城市,可以宣传云南的优质中药材和优质的康养旅居产品,吸引更多国外游客来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他说,作为澳门云南同乡会会长,他一直致力于发挥同乡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近年来,澳门云南同乡会积极助力乡村振兴,聚焦云南“3815”战略发展目标,围绕云南中医药产业发展投入了大量精力。

“例如,目前已通过与南光(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将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优质农副产品、中药材等销售到澳门等地,且已持续合作多年,效果良好。”赵云桥介绍,在中医药产业合作方面,近年来还充分借助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利好政策,帮助云南中医药企业在澳门横琴开设公司,并引入科研团队帮助开发新产品,邀请云南省中医药大学的专家教授到澳门交流考察,促进两地中医药专家的沟通交流。

展望未来,赵云桥表示,他将继续利用各类社团、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动滇澳两地在大健康产业领域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助力双方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中实现更大发展,为两地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跨越山海叙情谊 通联全球创未来

——访云南旅港同乡会副会长、香港亚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席及创始人刘畅

本报记者 和士勇 文·图

山海相连,携手共舞。9月7日,云南海外联谊会六届一次理事大会在昆明召开。会议期间,云南旅港同乡会副会长、香港亚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席及创始人刘畅就如何促进滇港两地经济文化交流接受了记者采访。

推动青年交流

共促滇港发展

“青年一代在推动港澳与云南交流合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刘畅说,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时代,青年人凭借其活跃的思维、更强的适应能力,更善于运用社交媒体、数字营销和创新工具为滇港两地连接资源,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近年来,香港与云南的青年交流活动日益深化,覆盖旅游就业、文化体验等众多领域,成为滇港两地交流交往的重要纽带。作为云南海外联谊会中的青年代表,刘畅更加关注如何发挥青年人所具有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充分推动两地年轻人交流交往。他认为,青年人富有激情和创造力,一定能够在云南与香港的交流与合作中注入新想法,推动合作从传统模式向创新转型,在两地文旅、电商等领域探索合作发展新路径。

“云南海外联谊会已成为促进云南和香港的青年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刘畅说,通过这个平台,更多的香港青年可以到云南学习交流、创新创业,用脚步丈量云岭大地的壮丽山河,用心感受云南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更加积极投身到建设美好香港、美好云南的事业中。

他建议,云南海外联谊会要持续加强青年培训和交流平台建设,定期组织线上线下工作坊,邀请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的行业专家分享数字营销、IP运营等技能,帮助青年理事提升能力。同时,积极推动“云品IP”青年推广计划的实施,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和新兴平台,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重新包装云南特色产品,塑造云品出海年轻化的新模式,让云南的优质产品通过创意设计、数字营销和跨境电商走向世界。

链接滇港资源

助力云南发展

“作为一个拥有30年历史的平台,云南海外联谊会在链接滇港企业资源、助力云南企业国际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刘畅说,云南海外联谊会自成立以来,已成功促成大量外商投资项目,引进资金超过100亿元,吸引了一批世界优秀企业落户云南,成就有目共睹,它不仅是一个联谊组织,更是一座实实在在的经济桥梁。

助力云南企业发展,除了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近年来,云南海外联谊会积极发挥其独特作用,通过链接海外侨界精英和滇港企业家,促进他们与云南实实在在的投资合作,而非仅停留在表面联谊,资源整合能力不断加强。同时,随着云南企业的快速发展,云南海外联谊会推动招商引资概念革新,从单向吸引投资转向双向沟通,双向互动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增强了香港与云南两地企业家、青年人交流互动,不仅助力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也为港企提供了进入内地市场的机遇。

发挥窗口作用

展示云南机遇

刘畅说,通过云南海外联谊会,可以向大家讲述云南故事,展示云南发展的蓬勃力量,促进文化认同和经济合作,推动云南IP和云品IP的全球传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云南,激发他们来云南旅游和创业的兴趣。同时,也期待大会能鼓励更多台湾同胞到云南来多走多看,推动两岸同胞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我在推介云南时,经常强调三个关键词:生态之美、文化之韵、发展之机。”刘畅说,在长期推动滇港交流的过程中,他始终坚信云南的魅力在于其多元、生态与人文的深度融合。

“以文化为桥、以经济为本。”刘畅说,近年来,云南海外联谊会积极发挥作用、成果丰厚,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开始关注云南。下一步,他将继续努力,让更多人看见云南、爱上云南、投资云南。

促进合作交流 提升云南文旅影响力

——访澳门旅游大学创意旅游与智慧科技学院讲师古纪滢

本报记者 董荣蓉·文 和士勇·图

在全球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文化和旅游的深度交融正成为推动地区经济与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

在云南海外联谊会六届一次理事大会召开期间,澳门旅游大学创意旅游与智慧科技学院讲师古纪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将充分发挥个人专业优势,助力云南与澳门乃至世界各地的文旅交流与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智慧文旅的创新贡献力量。

滇澳携手:

多元文化共谱华章

古纪滢认为,澳门历史文化独特,中西方文化交融共存,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氛围。这种独特的魅力对海外旅客极具吸引力。

“云南拥有26个世居民族,文化多样性极其丰富。这是中华文明多元共融的缩影,其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与生活美学令人赞叹。”古纪滢认为,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会窗口,可为云南民族文化走向海外搭建桥梁,让世界看见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生命力,同时也能吸引更多海外游客走进云南,亲身体验这片土地的文化魅力。

“文化工作坊、交流活动与研学旅行是极具吸引力的文化载体,不仅能让游客从衣食住行中感受云南的独特风貌,更能深化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古纪滢介绍,近年来,澳门举办了许多富有特色的节庆活动、表演与巡游,为文化交流提供成功范例。希望政府与民间社团加强合作,携手举办更多融合云南民族元素的节庆文化活动、美食展及商业展,邀请云南民族表演者及商会到澳门参与演出展览,让澳门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绚丽舞台。

“这不仅有助于文化的传播,还将强化民族的自信与情感的联结。”古纪滢说。

智旅畅想:

科技赋能文旅新未来

谈及智慧文旅体验,古纪滢构想独特。她认为,云南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打造出超越传统观光、更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文化旅游新产品,从而提升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针对目前许多科技应用停留在观光导览层面,缺乏深度参与文化理解的问题,古纪滢说,若能通过数字平台提供完整的文化学习路径,并以证书形式转化为具体成果,不仅能提升旅客的参与感与认同感,也有助于文化推广,并吸引更多人前来云南旅游。

“智慧文旅体验能让游客深入了解云南不同民族独特文化底蕴,科技是连接旅客与文化的桥梁。”她举例,可结合虚拟实景技术展示景点3D场景,加入线上文化工作坊。通过AI互动式平台与游戏化学习方式,让游客不仅能观赏,更能参与其中。

古纪滢说:“就像茶文化,游客可通过虚拟仿真体验茶叶种植、采摘、制作到泡茶的全流程,感受中国茶艺精髓与美学。AI课程结束后,系统自动生成并提供参与证书作为文化学习成果。还可设计进阶课程,邀请游客亲临云南工作坊,深化体验并获得高阶认证。这种‘虚实融合’的智慧文旅模式,既能突破地理限制,又能提升文化影响力,是推动云南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云南海外联谊会汇聚了众多文化教育界人士。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与云南乃至内地的同行们协同合作,共同扮演好‘桥梁者、传承者、结合者’的角色,为文化交流贡献更多力量。推进内地、澳门及其他海外在澳青年学生到云南交流学习,培养跨文化理解与民族认同,助力青年群体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古纪滢说,希望未来有更多机会参与云南景点规划与旅游管理工作,提出提升方案,并通过文化研究与实践,将这些民族特色转化为具体的案例与文章,分享给更广泛的读者与海外学术社群,让世界了解到云南是一个融合传统与创新的文化高地。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2004-2021 云南政协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网站上的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设计/制作:云南政协报社
  •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096    滇ICP备1100679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