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云南政协新闻网 >  理论 > 

打造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城市公园

作者:李萌 来源:云南政协报 时间:2025年09月18日 15:56:04

城市公园是衡量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尺,也是市民美好生活的“幸福标配”,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人居环境品质与城市文化活力。当前,我国城市公园建设已从“数量增长”进入“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如何突破“景观化”“同质化”瓶颈,实现从生态文明载体到多元价值聚合体的转型,让“城市绿脉”成为“文化活脉”,是当前城市公园建设亟须探讨的重要问题。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体验馆”

生态是公园的核心和基础。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公园早已超越了“城市绿地”的简单定义,成为城市韧性生态网络的缩影。城市公园作为人工干预下的复合生态系统,其提质升级的核心在于通过科学规划与治理创新,最大化释放其生态协同效益。

一要优化植物群落结构,提升城市绿地碳汇监测及核算能力。在优化公园绿地时,兼顾固碳能力与景观效果的均衡搭配,并将碳汇量纳入公园规划指标。

二要推广乡土植物种植,构建“近自然”群落,提高区域内生物多样性比率。在公园规划中预留生物迁徙廊道,注意保留公园的自然植被带,提供动植物和谐共生的环境支持,为物种提供多样化栖息地,加强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要建设好公众认知自然的“活课堂”,进一步提升市民的生态感知度。推动建立生物多样性微型观察站,把教育功能从“标牌解说”升级为“互动参与”,通过虚拟场景还原城市公园中“食物链”“碳循环”等生态过程,增强科普趣味性,进一步提升市民生态知识知晓率。

市民共享的“理想地”

不同市民群体对公园服务的需求存在结构性差异,这就要求城市公园的建设必须跳出“标准化配置”的思维定式。

通过大数据分析区域人口结构,分析市民休闲、健身、社交等不同群体需求的结构性差异,精准对接需求配置设施,推动“一园多能”建设,将城市公园打造为全龄段适配、全场景供给、全时段开放的生活场域。推进“公园+”场景创新,在城市公园嵌入适老化设施、儿童友好设施、健康监测步道和户外运动空间,推动实现“小空间大民生”。进一步优化无障碍设施,按照全龄友好标准,完善盲道、轮椅坡道、母婴室等配置,设置语音导览、智能求助系统,让特殊群体共享公园便利。注重“弹性空间”设置,进行分层分类服务供给,提升空间使用率。强化应急功能储备,完善“平急两用”改造,明确应急转换的设施布局与技术要求,预留应急避难场地、物资储备点和医疗救护站,进一步增强城市韧性。

感知城市记忆的“放映厅”

优质体验是公园吸引力的核心,要结合乡土文化资源挖掘特色,将地域文化融入公园肌理,避免“千园一面”。

城市公园是一个城市的集体记忆与地域文脉承载的一种重要形态,因此,对城市公园的开发应通过适度的文化阐释与体验设计,保持其文化多样性和原真性,呈现城市历史文化的丰富层次,让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公众感知和理解。推动公园文化建设从“符号拼贴”向“空间转译”提升。在公园的改造和建设中植入在地文化符号,融入城市地标、历史场景、民俗故事等元素,将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历史记忆、生活方式“转译”为可感知的空间语言与活动载体,增强市民的集体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推进“公园+非遗”融合,在园内设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与展示区,结合地域特色植入非遗展示、民俗体验等活动。鼓励支持社区团体在公园开展戏剧表演、非遗市集、技艺体验等活动,将公园建设成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条件成熟的公园创新推出“游园”“夜游”等沉浸式体验产品,丰富文创产品与文旅活动,以多样化的体验活动带动公园使用率和服务供给质量的双提升。

多元共治的“汇集区”

公众参与是公园的生命力所在。城市公园的提质升级需直面“重建设、轻管理”难题,突破政府单一主导的模式,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生态。

完善共建共治机制,建立“公园议事会”,吸纳居民、商户、志愿者等参与管理,对开放时间、活动安排等事项进行民主协商;推行“绿地(或绿植)认养”制度,将认养成果与公益积分挂钩,认养者可利用积分兑换停车优惠、活动场地等权益,激发公众参与热情。在确保公益属性的前提下引入社会资本,允许企业或社会组织(团体)通过投资建设公园配套商业设施获得经营权,并将收益反哺公园维护和运营。

(作者系玉溪市政协委员、中共玉溪市委党校副教授)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2004-2021 云南政协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网站上的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设计/制作:云南政协报社
  •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096    滇ICP备1100679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00001